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书荒閣www.shuhuangge.com∶●
——《传习录上》
当代新儒家的唐君毅先生说:“阳明之学,虽归宗近象山,其学之问题,则皆承朱子而来;其立义精处,正多由朱子义,转进一层而致。”
正如唐君毅先生所讲,王阳明的学说和朱熹的学说,其主要思考的问题和根本追求是差不多的,只不过在求得方法上有所不同。吕思勉如“性即理”,朱熹、王阳明都是认同的,不过王阳明又认为“心即性”、“心即理”而已。因此,王阳明认为可以直接在心上求理,尽心和尽性是一样的。王阳明求心、求内,相对地,就认为朱熹是求外。
对于“性”,王阳明有这样的看法:“仁、义、礼、智也是表德。性一而已,自其形体也谓之天,主宰也谓之帝,流行也谓之命,赋于人也谓之性,主于身也谓之心。心之发也,遇父便谓之孝,遇君便谓之忠。自此以往。名至于无穷,只一个性而已。犹人一而已,对父谓之子,对子谓之父,自此以往,至于无穷,只一人而已,人只要在性上用功,看得一性字分明,即万理灿然。”
“四端”说由孟子提出,他认为人有“仁、义、礼、智”四端。“端”是开端的意思,恻隐之心是仁的开端,羞恶之心是义的开端,辞让之心是礼的开端,是非之心是智的开端。也就是说,“仁、义、礼、智”只是由心而萌发,只是人的本性。
人的本性就是善,因而人在日用间必须弘扬这个善,这才是功夫。在弘扬本性的善的过程中,又会促进我们对本性的认识。中庸,是儒家的道德标准。儒家经典《中庸》指出人的道德修养要以本性为根本,认识本性、弘扬本性才能达到中庸之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然而,有人问:“古人论性,各有异同,何者乃为定论?”
王阳明说:“性无定体,论亦无定体,有自本体上说者,有自发用上说者,有自源头上说者,有自流弊处说者。总而言知,只是一个性,但所见有浅深尔。若执定一边,便不是了。性之本体原是无善无恶的,发用上也原是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的,其流弊也原是一定善一定恶的。譬如眼有喜时的眼,有怒时的眼,直视就是看的眼,微视就是觑的眼。总而言之,只是这个眼,若见得怒时眼,就说未尝有喜的眼,见得看时眼,就说未尝有觑的眼,皆是执定,就知是错。孟子说性,直从源头上说来,亦是说个大概如此。荀子性恶之说,是从流弊上说来,也未可尽说他不是,只是见得未精耳。众人则失了心之本体。”
又问:“孟子从源头上说性,要人用功在源头上明彻;荀子从流弊说性,功夫只在末流上救正,便费力了。”
王阳明认同了这个说法,万理灿然正是要人用功在源头上明彻。手机用户看大儒侠王守仁请浏览https://m.shuhaiju.com/wapbook/6133.html,更优质的用户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