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只要成就自家心体,则用在其中。∵☆☆书荒閣www.shu huang ge .com⊙↗如养得心体,果有未发之中,自然有发而中节之和,自然无施不可。
——《传习录上》
在程朱理学中,认为心是会改变、扭曲,即会“动”的,所以心不是本体。在心学中,心的本体是不动的,动的并不是心的本体,而是人的意念。心的本体是不动的,不过会被蒙蔽。在心学中,心是道德的主体,是道德之事、道德之理、道德之学的根本,所以是不动的。既然心的本体原本是不动的,那么人能够做到不动心,只是求得心的本体而已。
孟子就是一个达到不动心境界的人。公孙丑曾问他:“如果让您担任齐国的卿相,能够实行您的主张了,那么即使因此而建立了霸业或王业,也不必感到奇怪的了。如果这样,您动心不动心呢?”孟子说:“不,我四十岁起就不动心了。”
孟子说告子也达到不动心,公孙丑于是问孟子两人的不动心有什么异同。孟子说:“告子曾说:‘言论上有所不通,心里不必去寻求道理;心里有所不安,不必求助于意气。’心里有所不安,不必求助意气,这是可以的;言论上有所不通,心里不寻求道理,这不可以。心志是意气的主帅,意气是充满体内的。心志关注到哪里,意气就停留到哪里。所以说:‘要把握住心志,不要妄动意气。’”
公孙丑又问:“既说‘心志关注到哪里,意气就停留到哪里’,又说:‘要把握住心志,不要妄动意气’,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心志专一就能调动意气,意气专一也能触动心志。譬如跌倒和奔跑,这是意气专注的结果,反过来也使他的心志受到触动。”
王阳明科举落第后曾作《松荷亭晚兴》一诗,有这样的一句:“飞腾岂必皆伊吕,归去山田亦可耕。”
“伊吕”指伊尹和吕尚,伊吕辅助商汤,吕尚辅助周武王,皆立下大功。问题是,不能如伊尹和吕尚一样,人就不能“飞腾”了吗?人是以什么样的形式“飞腾”?
泰戈尔说:“天空没有翅膀的影子,但我早已飞过。”人的翅膀长在心灵上,人是靠心灵飞腾的!同样,人生的耕耘,莫非耕耘于心。
人人同在耕耘于心(本质),别在人各有志(形式),有的人希望耕耘于天下,有的人乐于耕耘于山田。
王阳明还把“不动之心”运用到军事上,在行军打仗中做到“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明史》这样评价王阳明在军事上的成就:“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当危疑之际,神明愈定,智虑无遗,虽由天资高,其亦有得于中者欤。”
王阳明用兵如神,固然离不开他少年时就立志平定边关、多年来钻研兵法,不过能够做到在面对危险、情况不明时,能够镇定,准确地判断形势并作出应对,这无疑是由于王阳明对本心的涵养。王阳明百战不殆的秘密,秘诀正在于“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起初,宁王朱宸濠在南昌造反,有人传言王阳明已经背叛朝廷加入宁王阵型。王阳明没有被谣言影响,他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很快找吉安县知府伍文定商议对策。王阳明知道暂时所能用的军队不足以对付宁王,等援兵过来要一段时间,招募民兵再训练时间就更久了,所以必须先拖住宁王。看着地图,王阳明判断了形势,他不担心宁王挥军北上直取北京,因为一路上特别是北京周围有很多朝廷的军队,只是担心宁王挥军南下攻打南京,取得南京后以南京作为造反的根据地。于是,王阳明心生一计,他派人到处散播朝廷派了许多军队镇守南京的假消息以迷惑宁王,让宁王不敢攻打南京。他又写了约宁王军事刘养正捉拿宁王的一封信,派人送去给刘养正又故意被抓住,让宁王有所疑虑。宁王为了查清楚事件,拖延了出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王阳明召集到义兵二万多人,为平定宁王打下坚实基础。手机用户看大儒侠王守仁请浏览https://m.shuhaiju.com/wapbook/6133.html,更优质的用户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