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来求学,还有不少人是来向王守仁“讨教”的。↑\/書荒阁www.shuhuangge .com→→←其中有一个讨教者是聋哑人,名叫杨茂。杨茂自幼聋哑,常被别人歧视。虽然听不到别人说什么,但是他还是从别人的目光、表情中感到歧视,于是他自小便苦练武功,要对付歧视他的人。几年下来,杨茂战胜过数十个练武的人,于是更加自傲。
杨茂的武功与王守仁相差太远,出招还带着怨气,王守仁一边比武一边用动作加以教导。王守仁坚定而深邃的目光震撼了杨茂,后者的出手从最初的狠辣,变成随王守仁的指导而挥动了。五十招后,杨茂自动向后退几步,并行礼低头认输。其后,王守仁与杨茂的用笔进行交谈,王阳明问:你口不能言是非,你耳不能听是非,你心还能知是非否?杨茂答:知是非。王阳明说:如此,你口虽不如人,你耳虽不如人,你心还与人一般。杨茂点头,拱手答谢。王阳明告诉杨茂:大凡人只是此心。此心若能存天理,是个圣贤的心;口虽不能言,耳虽不能听,也是个不能言不能听的圣贤。你如今于父母,但尽你心的孝;于兄长,但尽你心的敬。我如今教你,但终日行你的心,不消口里说;但终日听你的心,不消耳里听。
杨茂沉默了一会,在纸上写:吾与他人同。写完后,杨茂对王守仁顿首再拜。
王守仁对别人的教诲,往往一言就能感人至深。弟子王汝止外出归来,王守仁问:“你外出时看见什么?”王汝止答:“见满街人都是圣人。”王守仁说:“你看满街人是圣人,满街人看你也是圣人。”
又有一天,弟子董萝石外出归来,王守仁也问他:“你外出时看见什么?”董萝石答:“今日见一怪异之事。”王守仁问:“何异?”董萝石答:“见满街人都是圣人。”王守仁说:“此亦平常事,不足为奇。”
王汝止、董萝石都是见满大街都是圣人,然而王守仁却对他们说了不同的话,是针对他们的特点和说的话而启发他们。
王畿、钱德洪、黄正之、张叔谦等弟子参加会试回来途中,讲授王守仁的学说,有人相信,有人不相信。
王守仁听闻后,说:“你们拿一个圣人去与人讲学,人见圣人来,都怕走了,如何讲得行?须得装做愚夫愚妇,才可以给别人讲学。”
王守仁讲的“愚夫愚妇,才可以给别人讲学”,有关孔子的一则故事也说明了这个道理。话说,孔子有一天出行,在路上其驾车的马挣脱缰绳跑去偷吃了某个农夫的庄稼,农夫非常生气,捉住马并把它关起来。子贡去要马,讲了一大堆道理并说马是伟人孔子的,让农夫把马放了,没想到农夫根本不理他。子贡回来后,孔子对他说:“用别人听不懂的道理去说服他,就好比请野兽享用祭祀的太牢,请飞鸟聆听九韶般优美的音乐一样,根本是驴唇不对马嘴,当然也就不会有什么好效果。”于是孔子改派马夫前去要马,马夫对农夫说:“你从未离家到东海边去耕作,我也不曾到过西方来,但两地的庄稼却长得一模一样,马儿怎么知道那是你的庄稼而不能偷吃呢?”农人听了觉得有道理,便把马儿还给马夫。
钱德洪又说:“今日要见得人品高下最容易。”王守仁问:“何以见得?”钱德洪说:“先生就如泰山于眼前,不知敬仰的人,即没眼睛的人。”王守仁说:“泰山不如平地大,平地有何好看?”王守仁一句话,解除了弟子们务外好高的弊病。
王守仁五十六岁时,广西发生少数名族的暴乱,朝廷曾派兵去平叛,却激发了民族矛盾,越平越乱。五月,朝廷想起了王守仁,就任命王守仁总督两广军务,出征广西的思恩、田州。
思恩府,唐朝开始设思恩羁糜洲,洲治在寨城山,即今平果县的旧城镇,州官是土官世袭制,父子相接。宋朝,侬智高起兵反宋,朝廷派狄青率兵征讨,浙江余姚县人岑仲淑随军南下,因打仗有功,授武荫侯,封为思恩土州知州,此后思恩土州的知州为岑氏家族世袭。明朝永乐二十年(公元1422年)至正统年间。广西的思恩县(今环江县)、庆远(今宜州)、河池、马平县(今柳城县)等地壮、瑶等少数民族起义,崇善(今崇左市)的土官起兵反叛朝廷。思恩土州官岑瑛领土兵,受镇远侯顾兴祖调遣先后到马平、宜山、崇善征剿。正统三年(公元1438年)思恩土州升格为思恩土府,正统六年改为思恩军民府,岑瑛以打仗有功任知府,府官仍为岑氏家属世袭。岑瑛任知府后,觉得府治在寨城山十分偏僻,交通阻塞,便把府治搬迁到乔利(今马山县乔利镇)。明弘三年(公元1490年),岑瑛的孙子岑浚任知府时,起兵反叛朝廷,攻打官军,劫武缘(今武鸣)、上林县,扩大地盘。十八年(公元1505年),广西总兵毛锐,奉令调集1.8万兵力征讨,岑浚兵败退入寨城山,官军追击,岑浚死于乱军之中。明朝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朝廷对思恩府实行“改土归流”,即取消知府由岑氏土官世袭制,改为按500里内不得为官的规格,由外地选任知府,数年轮流的流官制。明朝嘉靖初期,思恩府田州(今田阳)土官卢苏、王受起兵反明,后来又暴发声势浩大的八寨农民起义波及思恩、邕州、柳州、庆远4府几十个州、县,震撼了明皇朝。
九月,王守仁在启程前,于天泉桥宴请弟子。晚宴后,王守仁让弟子钱德洪、王畿留下。钱德洪,人称绪山,天资一般,却非常勤奋。王畿,人称龙溪大侠,天资过人,悟性非常。
王守仁对两名弟子讲了四句话,被称为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四句教”集合了有无、善恶、体用、知行等根本的观念,可以说是王守仁所教的总结。不过,钱德洪、王畿对四句教的理解有很大的分歧。对于四句教的第一句“无善无恶心之体”,钱德洪、王畿的看法其实是基本接近的,都认为第一句所说的“无”不是佛家讲得空无,而是心体为至善,超越有形之善恶。不过,钱德洪看重心体的至善,王畿看重心体的无形,这导致两人对四句教后三句看法的大分歧。
对于后三句,钱德洪认为意动之后,万事万物皆有善有恶,所以才要格物,那么狠下功夫、勤加练武,时刻注意武功的运用是否符合良知,不能放松。王畿则认为,既然心的本体是无善无恶,那么武功中的意、知、物都是无善无恶的,所以只须在复归心的本体,练武还是以悟为主。阳明心学,因为钱德洪和王畿对四句教的不同领悟,在王阳明去世后分为功夫宗和本体宗。
王守仁听完两名弟子的见解后说:“二君之见,正好相互补充,不可相互指责。阿畿须用德洪之功夫,德洪须领悟阿畿之本体。二君的观点相互结合,吾学即完备了。”王畿的观点是对天赋极高的人而言的,钱德洪的观点是对天赋一般的人而言的。只是天赋极高的人如果忽略了钱德洪的观点,会有根基不扎实、自以为是的弊病,天赋一般的人如果忽略了王畿的观点,则会脱离根本而流于枝叶,不能达到高的境界。
几天后,钱德洪与王畿送王守仁至严滩。严滩位于浙江桐庐县富春江边的富春上,相传为东汉著名隐士严子陵的隐居之处,故得名。王畿举出佛家武学中的“实相”与“幻相”之说。王守仁说:“有法俱是实,无法俱是幻;无法俱是幻,有法俱是实。”
王畿说:“有法俱是实,无法俱是幻,是本体上说功夫;无法俱是幻,有法俱是实,是功夫上说本体。”
王守仁点点头说:“然。不过此是偶然之谈,吾儒指点别人,不必一定以此立言。”
后世李小龙的名言“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与王守仁的话可谓异曲同工。这种超越招式、超越自我的武学及精神上的境界,钱德洪当时并不理解,用功了数年后,才相信本体与功夫的合一。李小龙还说过如“截拳道系朝自我发展的武艺”、“光有理论还不行,必须用于实践;光有决心还不行,必须付诸行动”、“修炼功夫的目的不是致力于击破石块或木板,我们更关心的是用它影响我们的整个思维方式”等话,竟然与心学的武学之道惊人地相合!
按王守仁的说法,良知只能告诉我们应该做什么,而不能告诉我们怎么做,致良知还必须事上磨练、随机应变。然而,因为王守仁的早逝,使弟子们尤其是天资高的弟子缺乏必要指引、管束,致使他们越来越好高慕远、标新立异,甚至相信良知能够告诉他们一切。到最后,学术上的阳明学派只能衰败,背上骂名。虽然,阳明心学的精神影响已经流传,还会再次复兴。
王畿晚年入禅,而正真有天赋的弟子少之又少,致使阳明心学及武学虽然流传很广,却流弊于空谈、臆想,一代不如一代,到最后,传承于本体宗的大多数小门派都被佛道两家吸纳了。钱德洪的功夫宗,虽然努力于做功夫,可是在文、武两方面都不能领悟阳明心学的精髓,不能传承高层次的学说及武功,致使功夫宗之学流弊于空架子,后来又分裂为多个门派,各门派更有门户之见。于是,武学上的阳明一派在明末之后也沉寂下来。手机用户看大儒侠王守仁请浏览https://m.shuhaiju.com/wapbook/6133.html,更优质的用户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