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荒阁中文网www.shu huang ge .com℡◎
王守仁移居到钱塘西湖居住,附近有很多古刹。古刹是他喜欢游玩的地方,和尚是他的比武对象,于是王守仁经常往那些古刹里去。
这天,某个古刹的一名高僧,在王守仁的多次骚扰下,答应了与王守仁比武。两人打了半个时辰还不分胜负,因为都累了,王守仁提议坐下喝杯茶、谈谈佛。高僧也不想打了,就答应了王守仁的要求。出了一身汗后,坐着享受微风、清茶,是一种享受。
谈了一会儿佛理后,王守仁见高僧谈的起劲,而自己却已经没有多大兴趣,他忽然想到自己在阳明洞思念家人的经历,于是灵光一闪。王守仁问高僧:“有家吗?”高僧的眼睛闪烁了一下,答:“有。”他又问:“家中尚有何人?”高僧答:“母亲尚在。”“你想她吗?”高僧沉默了良久,王守仁也耐心等他回答。“怎能不想啊!”高僧叹着气答,他缓缓地低下了头,意识到自己是出家人。王守仁站了起来,严肃地说道:“想念自己的母亲,没有什么好羞愧的,这是人的本性啊!”高僧没有做声,只是庄重地对王守仁行礼,告辞而去。第二天,这位高僧收拾行装,还俗回家去探望自己的母亲去了。
自从发生王守仁让高僧还俗这件事后,王守仁就登上西湖附近的古刹的黑名单了。有见及此,加上王守仁也觉得自己是时候为社稷做点事了,便回去复职。不久,王守仁被派到兵部任一小官。他想起自己十多年前曾梦想朝廷给几万兵马他带领去讨平鞑靼的狂言,不禁感叹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官职是低了点,不过官职低不等于能力低,王守仁认为自己无论是学问还是武功都可以称为一代宗师了,于是在工作之余,开始讲一下儒学、教一下武功,主要以明道大侠程颢的学问及武学为主。学武的人普遍专注于招式甚至只想着打打杀杀,文科学子又多只是为了求官职,都不知道求圣人的境界,因而王守仁追求成圣的文、武学吸引了不少不满现状的人。不久,王守仁便收到了一些学生,名声也渐渐大起来。有些学生即使不学武,王守仁也教他们射箭及一些强身健体的体操;有些学生即使不学文,王守仁也教他们一些基本的儒家经义及礼仪。
王守仁的妹夫徐爱,字曰仁,是王守仁最早的弟子之一。徐爱没有习武,不过他生性温恭,对儒家仁义礼智之说有很深刻的理解。
徐爱曾经向王守仁请教儒家“六经”的意义。王守仁知道徐爱不懂武功,于是就从道德涵养方面解释说:“圣人述六经,只是要正人心,只是要存天理、去人欲。对于存天理、去人欲的问题,孔夫子曾有言。人所问之,孔夫子亦常依据人之所问,针对发问人的程度及问题的性质作为不同的回答。有不肯多说之处,是担心人们在言语上挑剔,故他才会说‘予欲无言’。若是放纵人欲、泯灭天理之事,圣人又安肯详细记录下来展示给后世人?。后世儒者只讲求霸者之学,因而他们精通很多阴谋诡计,此完全是一种功利的心态,与圣人作经的宗旨完全相反。让人如何思量得通?”
徐爱又问:“《春秋》是历史,它与其它五经在内容和体裁上稍有不同吧。”
王守仁说:“从记事上看,可谓之史,从论道上看,可谓之经。事即是道,道即是事。《春秋》亦是经,五经亦是史。史让人明善恶,以示训诫。见善效法,以恶为戒。”
然而,人皆有心,圣人说“心即理”、“性本善”,为何有的人为善,有的人为恶呢?王守仁想到:“恶人之心,失其本体。”
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徐爱科举中进士及第,后曾任祁州知州,南京兵部员外郎,南京工部郎中等职务。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徐爱回家乡省亲,不料第二年5月17日就在家乡去世了,终年三十一岁。徐爱的死让王守仁心痛不已,可与颜渊之死对孔子的打击相比。
陆澄也是王守仁早期的爱徒之一,他曾问过一个有趣的问题:“有人夜里怕鬼,怎么办?”
王守仁说:“只是平日不能积德,心不踏实,所以怕。若平时行事合乎于神明,有何可怕?”
另一位弟子马子莘说:“正直之鬼无须怕,恐怕邪恶之鬼不管人的善恶,故未免会怕。”
王守仁说:“邪恶之鬼怎能迷惑正直之人?只是此一怕,即是心邪,故被迷惑。并非鬼迷人,心自迷而已。如人好色,即是色鬼迷;贪财,即使财鬼迷;怒所不该怒的,即使怒鬼迷;惧所不当惧的,即使惧鬼迷。”
陆澄也练习武术,他曾问王守仁:“武圣能够应变无穷,莫非已穷尽天下招式?”
王守仁说:“即使是武圣,又怎能穷尽天下招式?武圣只是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即可随遇变招,无招不解。”
陆澄又问:“自己练习时觉得好,遇实战便不同,如何?”
王守仁说:“武学须在接戳中磨炼,方能立住。”
有弟子曾问王守仁:“学武需绝情否?或至武功之最高境界,定要绝情?”
王守仁说:“绝情而为至武功之最高境界,只是一个私心,既是私心,即与理为二,把心与理分开说,是未妥当。无私心即是当理,当理即是无私心。”
这个弟子又问:“佛家对于世间一切私心情欲,都一丝不染,貌似无私心。只是放弃人伦,却是未当理。”
王守仁想起那个挂念母亲而还俗的高僧,说:“亦只是一回事,都只是成就他一个自私之心。”
有个姓周的学生告诉王守仁,白沙大侠的传人甘泉大侠湛若水也在京师讲学教武,虽然他只是在翰林院当个小官,年纪也只是三十来岁,不过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很多人都拜他为师,人们都感叹说“真儒复出了”。周同学还说曾跟湛若水学习过一段时间,湛若水所教的东西和王守仁所教的东西竟然有点相似。
湛若水,字元明,号甘泉,广东增城人沙贝村(今新塘镇)人,陈献章的传人,学问和武功却比白沙大侠更进一步,还有自己的创见,并圆融理派和心派所长。沙贝村有来往罗浮山的客船,当时罗浮山有不少在山上修炼的道士,道士们不时会到沙贝村买些东西或帮人做法事。湛若水小时候曾三次遇到一个道士,道士每次都叫湛若水上山学道,湛若水都不答应,有时还会与道士开玩笑然后走开。湛若水做了大官后,有好事者把湛若水三次遇到道士的事改编为“三部尚书不拜相,三遇纯阳不点仙”,说湛若水做过六部中兵、礼、吏三部的尚书,却做不了丞相,三次遇到过八仙中的吕洞宾(道号纯阳),也做不了神仙。其实,明代初年是有丞相这一官职的,后来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改为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加强了皇权统治。另外,有人传闻,湛若水遇到的道士,是一个道家的绝世武林高手,因见湛若水天资奇高,所有想收湛若水为徒弟,后见两人实在无缘,只好作罢。
此外,增城民间流传着不少甘泉大侠小时候的故事,如湛若水小时候经常与穷家孩子一起到河边摸鱼虾,从小养成勤俭孝顺的美德。一天,他们在河边一块大石下发现一个泉眼,泉眼里有一群五颜六色的小鱼在游动。这些小鱼当时叫淡鰡鱼。孩子在泉眼里捞了很多鱼。当大家七嘴八舌议论怎样处理这些美丽的小鱼时,若水却对大家说,“这鱼送给王阿婆吧,她有病,让她补补身体。”王阿婆无儿无女,身患严重风湿病不能行走。从此,若水和孩子们经常给她送鱼。王阿婆用这些小鱼配野菜煲汤饮用,风湿病渐渐好了。手机用户看大儒侠王守仁请浏览https://m.shuhaiju.com/wapbook/6133.html,更优质的用户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