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荒閣www.shu huang ge.com▲→
王守仁带着妻子回家后不久,其祖父去世。王守仁在伤心中忽然想到,怎样养生,人还是会死的,只是人要为成圣而努力才不枉此生。带着成圣的目标,王守仁每天与继母所生的弟弟们读书练武,只是王华希望儿子参加科举,而且是文武两科都参加,于是让王守仁读与文科举考试相关的书,如背熟一些必考的经典段落、记住一些惯常事件的应对方法等;练习一些与武科举考试相关的项目,如背一根木头跳过蝴蝶桩、骑马上斜坡再兜过五个铁饼然后射中指定的箭靶、在指定时间内击打一个木人的指定三十六处部位等。
“此等考试项目是谁想出来的?”王守仁虽然对武举的考试项目感到厌烦,不过还是得练习。
王守仁二十一岁这年,奉父命参加乡试,作为唯一一个文试、武试都参加的考生,在别人或惊讶、或嫉妒的目光下,顺利通过了乡试。王守仁内心不屑于与那些为功名而读书、学武的考生为伍,对那些死记硬背地读书又手无博鸡之力的书生、没文化而一味追求暴力的大老粗尤为鄙视,认为这两种人都侮辱了儒学。
拜会娄谅之后,王守仁对朱熹很崇拜,现在已经考取功名,不用再读自己不感兴趣的书,不用再练习自己不喜欢的项目了,于是就把能找到的朱熹所作的理学、武功典籍都拿来研究。王华任职的官署内有一个小竹林,王守仁觉得环境不错,就在那里勤练朱熹所创的武功。有一天,他在朱熹所作的典籍读到“众物必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有其理;一草一木,皆可为武”这句话,心想,我或者也能通过格竹悟到一种武功。王守仁格竹勉强格了七天,不仅武功没有格出来,还生病了。
病榻中,王守仁想,圣人与常人始终都是有分别的。他认为格物悟武功不可行,至少也不适合自己,改为专注于学习各种拳术、刀剑枪棒之法。
二十二岁,王守仁参加文武会试都下第了。大学士李东阳欣赏王守仁同时考两科,于是安慰王守仁说:“汝今岁不第,来科必为状元,试作来科状元赋。”王守仁笑笑,立即挥笔写了一首诗。李东阳及在场的举人看后,惊叹曰:“天才!天才!”
李东阳,,字宾之,号西涯大侠。祖籍湖广长沙府茶陵,因家族世代为行伍出身,入京师戍守,属金吾左卫籍。李东阳虽然出生武人世家,不过家人也因为其天赋而重视对他的诗文教育。他四岁时被举荐为神童,父亲带他觐见景帝,李东阳因人小脚短,跨不过门槛。景帝见此情景,便脱口出了上联:“神童脚短。”东阳应声对下联:“天子门高”。景帝高兴地将他抱坐膝盖上,见其父亲还站立在一旁,又出上联:“子坐父立,礼乎?”李东阳答道:“嫂溺叔援,权也。”当时,景帝正在吃螃蟹,便以此出上联:“螃蟹浑身甲胄。”程敏政应声对道:“凤凰遍体文章。”李东阳从容答道:“蜘蛛满腹经纶。”皇帝说:“这个孩子将来会当宰相。”
李东阳被举荐为神童后,不少文人墨客找他题诗作对,试试他的才华是否名副其实。有位老翰林将他的名字嵌入联语,要他用“两兼格”续对:“李东阳气暖。”东阳对道:“柳下惠风和。”老翰林惊叹不已。正德年间,内阁刘健、谢迁二公遭贬离京,只留下李东阳一人。当时刘瑾把持朝政,李东阳独木难支,无力回天。有人画了一幅丑老妪骑牛吹笛的讽刺画,在画中老妪额上题“此李西涯(李的号)相业”,以此嘲讽李东阳。有人向他报告此事,可他不动声色,自题绝句一首:“杨妃身死马嵬坡,出塞昭君怨恨多。争似阿婆骑牛背,春风一曲太平歌。”在后来推翻刘瑾的斗争中,李起了关键性作用。李东阳与彭泽交往甚密,常有唱酬。彭对李诗不太赞赏。后来,彭泽官场失意,离京回乡。李东阳赠诗一首:“斫地哀歌兴未阑,归来长铗尚须弹。秋风布褐衣犹短,夜雨江湖梦亦寒。木叶下时惊岁晚,人情阅尽见交难。长安旅食淹留地,惭愧先生苜蓿盘。”彭读到开头四句便深为感动,读完全诗,潸然泪下。反复吟诵数十遍,爱不释手,对儿子说;“现在我才发现西涯的诗写得这样好,意境如此深远。我恨不能与他重相见,把酒论诗文!”
众人散去后,有几个举人及监考嫉妒王守仁的才能,一边走一边小声说:“下第也如此狂妄,这小子如果取上第,一定目中无人。”三年后的会试,王守仁在嫉妒他的小人的作梗下,再次下第。虽然王守仁无意于功名,但是连续两次下第,始终有点失落。
“天生我才必有用!”王守仁对自己说。他也猜到自己落第的原因,又不想再浪费时间再练习考试科目,于是回余姚搞了个学社,与人在那里谈学论武。王守仁的学社不时会有老武师前来会友,看到王守仁的武功后,有武师说:“看来老夫当退数舍了。”
一年后,王守仁随王华来到京师居住。在京师不久,他就屡次听闻边关告急,朝廷向天下求将才,局势一时间甚为紧张。王守仁想,朝廷有武举的设立,为什么还要向天下求将才?是因为武举之设,最多只能得能骑善射、勇武搏击之士,没涉及韬略、统兵啊。
“哎呀!”王守仁猛地击掌说,“我当年在居庸关就应该想到,应该多读兵法。”
事不宜迟,王守仁自此专心学习兵法,凡是有关兵法之书,他无不精读,还不时拿果核列阵势做试验。又过了一年,王守仁得疾病,他很苦恼,自己的身体怎么会这样呢?期间,王守仁想到辞章之艺不足以通“至道”,拳脚功夫不足以达武学的“化境”,求师友于天下又遇不到志同道合、能启发自己的人,心中不禁产生惶恐疑惑。一日,王守仁读朱熹的《上宋光宗疏》,其中有这样一句:“居敬持志,为文武之本,循序致精,为文武之法。”
“啊!原来如此!”王守仁大喜过望。他后悔一直以来学习虽然广博,却都未曾循序以到达精深,没有什么所得。之后的一段日子,王守仁循序渐进去学习、练武,然而文武皆不能得心应手,又忧郁起来,导致旧病复发,更加认为圣人与常人始终都是有分别的。王守仁想,难道是学习练武太多,心系世事,让自己劳累了?凑巧,他偶然听闻道士谈养生,于是有遗世入山之意。不过,想是这样想,王守仁未免父亲忧心,还是暂时放下入山的想法。
二十八岁,王守仁第三次参加会试。让王守仁惊喜的是,除了他之外,居然还有人参加文武双科的考生,此人文武双全不亚于王守仁,姓唐名寅,字伯虎,三十岁,乃苏州人,是江南四大才子之一。话说,唐伯虎由于是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时生,所以他的父亲帮他改名寅。唐伯虎祖籍晋昌,所以在他的书画落款中,往往写的是“晋昌唐寅”四字。北宋时,在武林中声名显赫的唐氏家族南迁,族长不愿意在过问武林恩怨,因而来到南京、苏州经商。唐伯虎就出生在苏州府吴县吴趋里,他一生共有三位妻子,十九岁时娶徐氏,是徐廷瑞的次女,但在她大约廿四岁的时候病逝。后来可能又娶有一室,但碰到科场弊案的牵累而离去。后娶沈氏,名九娘。民间传说唐伯虎娶九个老婆,或许与沈氏的名字有关。
唐伯虎身材不高,貌不惊人,笑容有点坏坏的,显出一点点不羁。唐伯虎武功固然不错,不过其书画、文才更是一流,十六岁时,他就在童试中获得第一名,轰动了整个苏州城,二十九岁到南京参加乡试,又中第一名解元。
王守仁和唐伯虎一见如故,互相饮酒赋诗还不尽兴。他们说到现在儒家普遍重文轻武,科举考试很久没有出现文、武皆中探花的李探花那样的人了,更让人敬佩的是,李探花不贪图功名,消灭了江湖的最大恶势力,成了受人传颂的一代大侠。
“王兄,我们争取超越李探花,双科都中状元,如何?”唐伯虎说。
“正合我意!”王守仁说。
两人相互击掌,把各自的一碗酒一饮而尽。手机用户看大儒侠王守仁请浏览https://m.shuhaiju.com/wapbook/6133.html,更优质的用户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