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海居 > 修真小说 > 大夏文圣 > 第九十七章:顾锦年东荒一统策,永盛天怒,文武辞官,朝野震动!【求月票】

第九十七章:顾锦年东荒一统策,永盛天怒,文武辞官,朝野震动!【求月票】

    皇宫当中。
    永盛大帝直直地看着顾锦年。
    他很疑惑。
    也非常好奇。
    满朝文武都不知道,他这个皇帝也不知道,顾锦年为什么知道匈奴国此次前来和亲,是为了窃取国运。
    证据在哪里?
    面对自己舅舅,大夏的帝王,顾锦年倒也显得坦然。
    “舅舅。”
    “外甥体内有天命加持,匈奴国此番前来,外甥便有所察觉,这才判定匈奴国此番前来是窃取国运。”
    顾锦年开口,这是他早已经准备好的说辞。
    只是话音落下。
    永盛大帝目光无比平静,望着顾锦年直勾勾地看着。
    “锦年,你觉得朕会相信吗?”
    永盛大帝语气平静,望着对方如此说道。
    此话一说,后者顿时沉默。
    这么合理的理由,你都不信?
    “锦年,实话实话吧,朕不会怪你的。”
    永盛大帝开口,让顾锦年实话实说。
    “我体内有一棵古树,只要吸收黄金玉石,就可以得知天下所有事情。”
    “舅,这你信吗?”
    顾锦年询问道。
    永盛大帝:“......”
    很显然永盛大帝不相信这个,比较起来他宁可相信前者。
    而对顾锦年来说,这就是苦恼,说真话没人信啊。
    看顾锦年不说话,永盛大帝没有继续逼问,而是换了个方式。
    “锦年,朕问你,此番匈奴国阴谋,你有几成把握确定是真的?”
    永盛大帝没有逼问。
    顾锦年不说出来,或许是有他的想法,他可以不在乎这点,但他现在最关心的是这个问题。
    如果只是简单的猜测,那倒没什么,如果顾锦年有十足的把握,那他心中就有底气了。
    “十成。”
    顾锦年给予肯定的回答,古树从来不会出错,所以他相信是十成。
    “十成。”
    得到回答,永盛大帝神色有些古怪。
    他相信顾锦年所言。
    但过了一会,永盛大帝叹了口气,神色显得有些惆怅。
    “即便如此,锦年,你也不应该说出来啊。”
    “匈奴国既然敢窃取大夏国运,就意味这件事情没有表面看的这般简单。”
    “这当中牵扯太多,扶罗王朝,大金王朝,甚至还有其他势力参杂进来。”
    “你识破他们的阴谋,应当第一时间告知朕,而不是独自承受,现在匈奴国恨你入骨,扶罗王朝与大金王朝只怕也对你产生意见。”
    “这对你以后来说,不是一件好事。”
    永盛大帝开口,他心中知道,顾锦年这样做是为了自己。
    可这样做的话,会成为众失之的,这些人不敢动自己,可动一个顾锦年,他们还真有胆量。
    而且倘若这件事情是真的,那么这就意味着朝廷当中有奸细。
    官职还不小。
    这帮人已经恨死了顾锦年,会处处针对,这也不是一件好事。
    这话绝对不假。
    对方藏的这么深,想要抓出来很难,假以时日,自己不在了,他们要针对顾锦年就简单都了。
    即便自己在,难道就因为这件事情,别人就不可以弹劾顾锦年?
    顾锦年就不会犯错?
    树立敌人太多,这不是一件好事,虽然他知道顾锦年为何要树立敌人。
    “舅舅,此事不可不说。”
    “外甥就是要断绝一切贼子的念想。”
    “倘若外甥知晓,第一时间告知舅舅,以舅舅的性格,必然会选择暗中出手。”
    “可这件事情,毕竟涉及到国运,倘若选择暗中出手,的的确确可以顺藤摸瓜,将奸细抓出。”
    “但区区一个内奸,早晚都会露出马脚,倘若今日不拆穿,匈奴国则会想出其他方法来窃取国运。”
    “到时候防不胜防,他可以出错一千次,可我大夏一次都不能失误,明摆着吃亏。”
    顾锦年开口。
    他有自己的想法。
    面对这件事情,永盛大帝必然会选择暗中调查,用其他方法来阻止和亲,然后顺藤摸瓜,想要查出奸细是谁。
    这想法肯定是好的。
    但问题来了,一个能藏在大夏王朝这么深的人,你想怎么挖出来?所需要的时间得多少?
    算你永盛大帝权谋第一,小半年的时间要吧?
    可这小半年的时间,你要是不和亲,他们用其他方法来窃取国运。
    防不胜防之下,一但大夏出错一次,那面临的就是国运窃取,有必要吗?
    一个内奸算什么。
    知道了就行,早晚能揪出来。
    反正也就是这批人里面,实在不行,皇位交替之前,全部大洗牌不就够了?
    可国运窃取就不是一件小事了,满朝文武杀了也于事无补,而且还会成为天下人的笑话。
    顾锦年所言。
    的确很有道理,永盛大帝也认可这个理由,只不过他们有他们这个层次的想法,顾锦年有顾锦年的想法,两个办法都行。
    只要结果是好的就没问题。
    “下次若遇到这种事情,还是要告诉朕一声。”
    “你还没有踏入朝堂,很多事情你并不知道。”
    永盛大帝开口,他认可顾锦年这番言论,只不过还是得叮嘱一句,毕竟自己是长辈,也是大夏的帝王,有什么事都可以跟自己商量着来。
    “请舅舅放心,下次再遇到这种事情,外甥一定及时通知。”
    顾锦年笑了笑。
    而永盛大帝也吐出一口气,望着顾锦年道。
    “锦年,马上要封侯了,心情如何?”
    永盛大帝开口,询问一些其他事情。
    “还好。”
    “反正早晚也要继承我爹的侯位,无非是提早些。”
    顾锦年显得很平静,自己本身就是权贵,如今封侯,无非是向天下人证明自己有能力罢了。
    其他方面没什么特别大的感觉。
    “提早些?”
    “你这话不要说出去,小心被人算计。”
    永盛大帝有些没好气道,对别人来说,封侯是多大的事情,光宗耀祖,恨不得大摆宴席十天十夜。
    对顾锦年来说,一句无非是提早些,这要是传出去了,那些文臣武将得扒了顾锦年的皮。
    “对了。”
    “锦年,你好好给朕回答。”
    “倘若大夏与匈奴对战,有几成胜率。”
    永盛大帝开口,他询问顾锦年这个问题,算是在考他。
    此言一出,顾锦年几乎不假思索道。
    “大夏王师出征,十成把握。”
    顾锦年无比认真道。
    吹捧大夏王朝。
    “认真点。”
    永盛大帝瞥了顾锦年一眼,让他老实认真点。
    此言一出,顾锦年有些老实了。
    “舅,不是外甥不认真,这么大的事情,你让我来说?要是说不好吧,影响军心,要是说好吧,你又不信。”
    这还真不是顾锦年耍滑头,这么大的事情,六部尚书吃干饭的?宰相吃干饭的?
    说句难听点的话,如此大的事情,自己最好别插嘴,能不能打赢还是看情况,万一自己说的话,影响到永盛大帝的判断,那岂不是血亏?
    “你的意见,朕只是听听而已,不会太在乎的。”
    “你权当做是朕考考你,看看你到底有没有学问,快说。”
    不知道为什么,永盛大帝觉得自己这个外甥,一肚子的学问,不过就是藏着掖着。
    说顾锦年稳重吧,在政治这方面,他还真是老老实实,谨慎的不行,完全没有武将世家一点风范,跟那些文官一样,都是些阴着的。
    可要说顾锦年冲动吧,也挺冲动的,为民伸冤,大夏诗会,包括这次和亲,所有人都不出面,顾锦年非要出面,好在是站在大义上。
    这要是站在其他方面,争议性很大的话,那就不太好了。
    听到自己舅舅这样询问,顾锦年倒也沉思了一会。
    紧接着缓缓开口。
    “倘若只是交锋对战,大夏有九成把握胜过匈奴国。”
    “毕竟点到为止,大夏将士极多,配合龙门大炮,问题不大。”
    这是顾锦年的判断。
    如果只是点到为止,大夏王朝战胜的概率很大,扶罗王朝与大金王朝不会出来干预什么,说直接点做做样子,大国也要有大国的姿态。
    总不可能发生这么多事情,大夏王朝啥也不说吧?
    派人过去,不打一顿出口气,百姓将士们服吗?
    王朝之间互相搞破坏归搞破坏,可碰到了原则性问题,大家还是互相迁就,只要不涉及到我的利益就行。
    顾锦年这个回答问题不大。
    然而永盛大帝却继续问道。
    “倘若朕要夺回十二城呢?”
    永盛大帝开口,他望着顾锦年,如此询问道。
    此话一说,顾锦年有些沉默。
    点到为止,大夏肯定能胜,夺回十二城那就麻烦了,而且不是一般的麻烦,是极其麻烦。
    “六成。”
    “扶罗王朝与大金王朝必然会干预此事,正常来说是四成,可如今大夏士气高昂,民心所向,若真厮杀到底,六成把握能赢。”
    “不过舅舅,很多事情外甥都不知道,尤其是大夏军事方面的,所以说错了您别怪我。”
    这是顾锦年的判断,六成已经到顶了,毕竟大夏王朝兵强马壮,也没有什么内乱,再加上民心所向,六成是可以的。
    但很多事情顾锦年没有参与,也不知情,到底如何顾锦年真不知道。
    得到这个回答,永盛大帝微微一笑,显得有些高深莫测。
    “那倘若朕要马踏王庭呢?”
    永盛大帝继续问道。
    这话一说,顾锦年直接闭嘴了。
    你这越说越离谱了啊。
    前面两个还行,马踏王庭?想什么东西呢?
    古代军事化战争,想要灭掉一个国家,这需要付出什么代价?
    几乎是全军出击,而且还要保证没有其他国家来骚扰你,并且你的国家国库充实,有钱有粮,够你打十年的仗。
    不然的话,就以大夏王朝现在的情况,全军出击,踏平匈奴没问题,可当永盛大帝回家以后,会惊愕的发现,自己家没了。
    就这么简单。
    扶罗王朝,大金王朝死都不可能同意大夏王朝踏平匈奴。
    外加上匈奴国附近大大小小也有上百个部落,这些部落小的可能几千人,大的可能十几万人,而且都是那种全民皆兵的概念。
    想要灭掉匈奴国?
    除非大夏王朝从现在开始,大力发展民生经济和军事,保证不得有半点天灾人祸,保证君臣同心,上面的政策,下面认真执行,保证别的国家不会过来搞事。
    持续五十年左右,就能马蹄王庭了,那个时候粮草银两多的不行,倒有可能开战。
    这种战争,至少打个十年二十年不过分吧?
    这当中又有多少变数?
    古代战争就是这样的,后勤补给永远是第一,然后国内稳定也很重要。
    真要马踏王庭,扶罗王朝与大金王朝必然会强烈谴责,要是大夏王朝不听,极有可能也一同参战。
    所以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当然如果换一种方法马踏王庭的话,那就简单多了。
    这个方法说简单也不简单,说困难也不是很困难。
    现代化经济制裁。
    顾锦年从穿越后其实一直在研究这件事情,不过还没有彻底整理出来,但也差不多知道一些事情。
    就比如说最简单的东西,货币。
    大夏王朝的主货币是铜钱,紧接着才是白银,黄金作用性不大,最多就算是衡量单位,除非是京都这种高消费地方。
    不然正常府城,一两黄金人家找的也麻烦。
    而扶罗王朝,大金王朝,包括大夏王朝,以及周围大大小小几百个诸侯国,都没有统一货币。
    你说黄金算吗?
    算也不是完全算。
    很简单,有的地方黄金生产量高,几百座金山一挖,跑你这里买东西,你顶得住吗?
    还有的地方银山多,锄头这么一挖,你家白银顶得住吗?
    铜矿就更别说了。
    你真敢接,我也不打仗了,天天去挖铜矿,铸成铜币,把你国家买空都没啥大问题。
    国内贸易是根据朝廷铸币,货币流通还好,当然也在严打这种边境货币问题,毕竟总有人铤而走险,打的很严格,发现就是砍头。
    民间私自铸币也是这样。
    而且因为这是仙武世界,有一些莫名手段,往往抓住一个,基本上都可以顺藤摸瓜出来,找到谁是幕后主使,那个国家敢玩这种东西,基本上就是宣战。
    三大王朝都签订相应的契文,毕竟谁都不希望出现这种事情,大家的货币意识还是有。
    而边境的贸易来往,就是最纯粹的以物换物,大夏王朝盛产的丝绸和瓷器,到大金王朝可以换一些珍贵药物以及宝石。
    而扶罗王朝则可以换一些良马玉器,亦或者一些特殊金银,不是铸币的金银。
    如此一来,如果能够产生一种新型货币,那么事情就变得有趣多了。
    经济收割,殖民控制,货币战争。
    这三样东西结合在一起,区区一个匈奴王朝算的了什么?
    当然想法是美好的,可想要实现的话,难度极高极高。
    最简单两个问题摆在面前。
    第一国家不够强,真搞出这种东西,就是被别人摘果子。
    第二用什么东西和货币直接挂钩?前世某个国家用的是黄金石油,可这个世界黄金虽然也是稀罕物,但绝对没有前世那么稀缺,外加上石油这东西大家也不需要啊。
    解决不了挂钩物,你推广出来的新型货币就不会有人接受。
    大夏王朝,扶罗王朝,大金王朝,甚至中洲王朝都尝试推广过纸币。
    美曰其名叫做‘宝钞’。
    可基本上所有推行的宝钞,全部都失败了,因为百姓不相信啊,就算你下达圣旨,不允许用铜钱,百姓也会有很多办法去私下解决。
    市场价格浮动,宝钞价格贬值,这玩意是货币推广最大的阻力。
    本来面值一两银子的宝钞,去买米能买到五升,回头隔了三天,你啥事不干,再去买米,发现只能买到三升,只要发生一次这样的事情。
    保证百姓们纷纷不敢要这东西了。
    很显然,太祖年间就发生过,激起巨大的民怨,差点出大事,推行宝钞的官员也一律处斩,倒不是真做错了什么事,而是不杀的话,难以泄愤。
    故而,宝钞计划在大夏王朝属于一个极其失败的计划。
    但。
    顾锦年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而且完全不担心百姓买不买账,因为百姓一定买账。
    只不过,这玩意需要从长计议,现在说出来没有任何一点意义。
    大家听不懂,而且没有任何效果之前,只怕会惹来更多麻烦,被骂两句顾锦年无所谓。
    可要是被人盯上了,直接抄过去,那才是真正的麻烦。
    这个计划一但施行成功,大夏将拥有一统天下的资格。
    “你在想什么?”
    也就在这时,永盛大帝突然开口,声音比之前要激动不少。
    他询问顾锦年,吓了顾锦年一跳。
    “哈?”
    “舅舅,你说什么?”
    顾锦年回过神来,他刚才越想越深入,还真忘记自己舅舅就在面前。
    “你方才在想什么?”
    永盛大帝不蠢。
    他刚才提问一句,能否马踏匈奴国,完完全全就是随口一问。
    顾锦年无论怎么回答,他都不会说什么。
    可问题是,顾锦年没有回答,反而是沉思,而且思考了许多,这才让永盛大帝震惊。
    要换做一个人,比如说自己的孙子,李基在这里想半天,他第一时间就觉得李基心思飘到外面去了。
    可眼前的人是顾锦年。
    这个处处学自己,并且处处都做到完美的外甥。
    那永盛大帝心思就不一样了。
    他隐约感觉,顾锦年刚才思考的事情,就是如何覆灭匈奴国,而且从头到尾顾锦年都没有皱眉,这就意味着他有一个计划。
    并且这个计划似乎有可能能做到覆灭匈奴国。
    换任何一个人,永盛大帝都不会这样觉得,可这个人如果是顾锦年,他莫名其妙觉得,有一定可能性。
    所以他才会问顾锦年在想什么。
    “你是否心中有个计划?”
    永盛大帝询问道。
    他想听一听顾锦年心中在想什么事情。
    可顾锦年马上摇了摇头道。
    “舅舅,外甥没计划啊,军事上面,外甥懂得一点兵法,其他的什么也不懂。”
    顾锦年装死。
    他不可能说啊,因为说了永盛大帝肯定不答应,倒不如先做出点成就再来说。
    而且自己也不能百分之一百确定自己这个计划能否行得通。
    万一行不通,所耗费的精力财力可不是小数目,反正不能说。
    当然最不能说的原因还有一个,那就是说了对自己的好处不是特别大,这玩意自己要搞好,做成功了,自己拿捏着天下人的命脉。
    不是说非要跟大夏叫板,而是有了绝对自保能力。
    自己这个舅舅,顾锦年知道,不会加害自己,可保不准万一啊,现在这个舅舅还算是老当益壮,算得上年轻。
    可万一老了呢?
    汉武帝年轻的时候,也是明事理,晚年之后呢?连自己儿子都不信。
    那自己一个外甥又算的了什么?
    退一步来说,自己这个舅舅雄才伟略,太子呢?太孙呢?太孙的儿子呢?
    虽然话有点早,可做人嘛,防一手很正常。
    如果真对自己没有任何想法,那自己也不会加害大夏,老老实实辅左大夏成为天下第一王朝,自己以后的权力越来越大,双赢局面。
    可如果不行,那就都别玩辣。
    听着顾锦年的回答,永盛大帝一时之间是真的沉默了。
    这个外甥,聪明是聪明,而且有很多鬼点子,有时候当真能开拓人的思维。
    打破僵局。
    可就是太谨慎了,尤其是面对自己的时候,也不知道是谁教的。
    估计又是那个顾老六教的。
    永盛大帝猜都猜得到,顾宁涯会教顾锦年什么东西。
    什么伴君如伴虎。
    什么不要把皇帝当做自己人,皇帝的心思你猜不到。
    什么保持距离。
    这种言论,用脚指头都能想出来。
    不然估计这才多少岁?算起来也就十七岁吧?
    十七岁的人,那里会有这么多想法?
    该死的顾老六,等刺杀的事情结束,看收拾不收拾你。
    抱着这个念头,永盛大帝起身,望着顾锦年道。
    “锦年。”
    “朕就不跟你多说什么了,总而言之,若能利于大夏王朝,朕可以给你特许权。”
    “还有,你是朕的外甥,体内也有李家的血,朕是你舅舅,不必要防着朕。”
    “行了,回去好好休息吧,今日你也累了。”
    永盛大帝开口,让顾锦年回去好好休息。
    也谈了接近一个时辰,文武百官都在正殿候着。
    再不去也不行。
    “好。”
    “对了,舅舅,非要说的话,有个事找你。”
    顾锦年没有说什么,不过末了,还是喊了一句。
    “怎么?”
    永盛大帝好奇看了过来。
    “舅,这趟做的这么好,你高低得赏点银子吧?”
    “黄金五十万两,不多吧?”
    “舅,咱凭良心说,先不管匈奴国到底是不是窃取国运,这趟外甥帮大夏王朝搞来这么多国运,五十万两黄金铁定要给吧?”
    顾锦年开口,而且一开口就是五十万两黄金。
    不过这回,顾锦年要这么多银子,还真不是为了古树买信息,而是要做一些事情。
    时机还没成熟,主要还是因为银子不够。
    “五十万两黄金?”
    “你要这么多银子做什么?”
    永盛大帝皱眉,这银子数量太多了,等同于是五百万两白银啊。
    “这您就别管了,五十万两黄金绝对值,舅,你不会舍不得吧?”
    顾锦年开始贫嘴了。
    听到这话,永盛大帝有些没好气,这倒霉孩子。
    不过想了想,永盛大帝开口道。
    “魏闲,把朕的内库银全给他,宫内的一些开支缩减一些,凑齐二十万两黄金给锦年。”
    “锦年,二十万两黄金是朕能给的了,剩下不够,你找你爷爷去。”
    永盛大帝没有从户部支款过来,而是用自己的内库,也就是小金库里面拨款,外加上缩减宫内开支,也算是掏干净了。
    理论上真不是亏待顾锦年。
    “多谢老舅。”
    “对了,老舅,圣旨呢?”
    顾锦年满脸笑容,虽然与他预计的数量不一样,可二十万两黄金也够,同时他也想起了另外一件事情。
    之前答应好的圣旨。
    “圣旨让魏闲给你,朕还有事,不跟你闲聊了。”
    “快滚回书院休息。”
    永盛大帝也不啰嗦,雷厉风行,直接朝着正殿走去。
    留下魏闲一脸笑呵呵地看着顾锦年。
    感受到危险的笑容,顾锦年莫名觉得有些古怪,但还是回应了一声。
    不多时,魏闲取来了圣旨,的确盖了印。
    “世子殿下,二十万两黄金,需要一定时间去筹备,明日送去书院可否?”
    朝廷里面有银子,但这是永盛皇帝的内库,取出来的话需要一定时间,不可能当场拿出一叠银票。
    “好,魏公公客气了。”
    顾锦年面色温和笑道。
    “不不不,今日劳神劳力的还是世子殿下,想来不出任何意外。”
    “明日这个时候,天下人都会知晓今日大夏拒绝和亲之事,世子殿下的名望,当真要天下皆知啊。”
    “还望世子殿下,往后能多多关照奴婢。”
    魏闲不敢托大。
    这要是换一个世子殿下,他还真能摆点谱,可眼前这位世子殿下,就不一样了。
    “言重言重。”
    对于这些宦官,顾锦年保持观望状态,因为从目前来看,刘言与魏闲还算是尽责尽职,可未来若是当真掌权了,又是另外一回事。
    或者他们两个没啥问题,后面的太监会出问题。
    反正这些都是隐患,自己还是留下个善缘好,万一以后真出啥事了,扯不到自己。
    得到圣旨后,顾锦年直接离开,心情还算是相当不错。
    至于皇宫正殿内。
    却显得异常严肃,与顾锦年心情不错来比较,正殿内文武百官心思都很沉重。
    尤其是永盛大帝出现后。
    那一双冷冰冰的眼睛,看的在场所有人心头发憷。
    “臣等拜见陛下。”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这一刻,众人齐齐开口,但永盛大帝却没有说话,众人只能维持拜礼。
    看得出来,永盛大帝很生气。
    “呵。”
    “厉害。”
    “当真是厉害。”
    “满朝文武,竟然没有一人猜到匈奴国此番和亲,是为窃取国运而来。”
    “尔等当真是一群饭桶。”
    “如此大的事情,差一点酿出大祸,若不是朕提前洞察,大夏王朝的国运就要被匈奴国窃走了。”
    “尔等死不足惜啊。”
    永盛大帝彻底发飙,在顾锦年面前,他其实还好,可看到这群人后,是忍不住发飙。
    差一点。
    差一点自己这个皇帝就要身败名裂了,国运被窃取,而且还是被匈奴国窃取。
    这是何等的大事?
    天下人都要笑话自己。
    先是被占据十二城,国运丢失一部分,领土也没了。
    现在一个和亲,又失去国运,往后只要出现任何天灾人祸,那就是自己的问题。
    自己这个皇帝没有当好。
    说是身败名裂也绝对不足为过。
    这如何不让永盛大帝暴怒?
    这一刻,满朝文武都不敢说话了,一个个低着头,沉默不语。
    尤其是礼部。
    更是死一般的寂静。
    “来人。”
    此时,永盛大帝开口,目光冰冷。
    “将礼部左侍郎,右侍郎,送去悬灯司。”
    “礼部所有涉嫌和亲之事者,全部送往悬灯司彻查。”
    “暂革职礼部尚书杨开,待事情彻查结束后,若无问题,再议处置。”
    “同,朕即日起,设立东厂,负责监督文武百官,可调遣悬灯司,镇府司,大理寺,皇权特许,首领太监拥有先斩后奏之权。”
    “设魏闲,刘言,为东厂正副首领。”
    “魏闲主内,刘言主外,大夏境内,各府各郡全力配合东厂行事,胆敢阻碍东厂办事,一律处斩。”
    永盛大帝开口。
    这一番话说完,满朝文武顿时惊愕一片。
    礼部大洗牌,这个他们可以接受,毕竟出了这么大的事情,说句难听的,就算跟礼部没有关系,可还是要带一些责任。
    毕竟和亲的事情,就是礼部负责,不严惩一番的话,说不过去。
    可动到了尚书这个级别,就有些夸张了,礼部尚书之一,这可是天官啊,基本上大夏每一件事情,都有他的影子在里面。
    杨开被革职,虽然只是暂时的,可这种暂时更加恐怖,下面有这么多人等着这个位置。
    真要皇帝不开心了,换一个就换一个,你又能如何?
    可一旦礼部尚书杨开被革职,那就不知道有多少人要因为这件事情受牵连了,大大小小无数势力都要倒台,就是这么夸张。
    只是这一切也都能忍,杨开在朝廷里还算是人缘不错,只要陛下不是铁了心要换走他,等风头一过,大家说点好话。
    顺便再让太子出面,也就差不多了。
    然而,设立东厂的事情,这就很离谱了。
    监督百官。
    这不就是一把悬在他们头顶的刀吧?
    而且让一群太监宦官来监督他们?说实话他们的一举一动,岂不是全部要暴露出来,想要搜集他们的证据,其实根本不难,找人时时刻刻盯着就行。
    如此一来,大家的小命全拿捏在陛下手中了。
    皇权集中,这很夸张,他们没有谏言之权,或者是真得罪了陛下,忤逆了陛下,是不是说以后要被秋后算账?
    再说句不好听的话,永盛大帝还是理智一点,可换下一个皇帝不理智咋办?
    谁招惹他,他就让东厂去查,查完之后多多少少有点问题吧?
    一但有问题,卡察一刀脑袋下来,还不会有人帮你说话,因为你做错在先,死了活该。
    大夏王朝有御史已经够了。
    现在又来个东厂,这如何不让人心慌?
    “恳请陛下三思而行。”
    “设立东厂,监督百官,此等行为,会引得百官生畏,往后无人再敢直言,祸乱朝纲,再者即便设立东厂,也不可让宦官为政,应当请儒道正直之流掌权。”
    “可保公平。”
    此时此刻,宰相李善开口,他很严肃,希望皇帝收回成命。
    这事开不得玩笑。
    “恳请陛下三思,宦官执政,千古奇谈。”
    这一刻,百官齐齐开口,连武将都跟着开口。
    没办法啊,原本是文武对立,我喷你你喷我,双方敌人很明确,而且立场不一样,喷来喷去无伤大雅。
    可现在多了一个东厂,监督百官?权力更是比御史还大。
    毕竟御史想要弹劾一个人,先要收集证据,然后再慢慢调查,确定了再上来弹劾,弹劾了,大家就开始嘴炮,说赢了就没啥大事,说不赢就倒霉。
    一切都有操作空间可言。
    可现在让宦官来执掌东厂,大家都别玩了,这些宦官明显是跟着皇帝的,也就是说,查谁和不查谁,完全就是皇帝说了算。
    甚至说,如果得罪了这帮宦官,可能自己也倒霉。
    自然而然,文武得联合起来,抵制这件事情。
    “三思?”
    “匈奴国窃取国运之事,尔等要是有一人提前与朕说,朕都不会这般。”
    “至于百官生畏?若没有做亏心事,为何惧怕?”
    “莫要在这里找什么借口,此事朕意已决。”
    永盛大帝也很直接。
    借助这件事情,直接设立东厂。
    东厂这个概念,在他脑海当中早就浮现了,只不过他一直不知道什么时候说出来。
    因为说出来,必然会被百官抨击。
    可现在借助这次机会,刚好利用起来,这就是帝王权衡之术。
    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深思熟虑的。
    能说出来,基本上就要实行。
    而面对百官的劝阻。
    永盛大帝只是心中冷笑。
    “恳请陛下三思,臣绝不同意此事。”
    这一刻,李善跪了下来,他目光坚定,望着永盛大帝,死活就是不同意这件事情。
    随着李善跪下来了。
    其余百官也纷纷跟着跪下来了。
    “请陛下三思。”
    他们没有这么刚,可跪下来后,就代表着与李善站在同一阵营上。
    毕竟李善乃是百官之首,当朝宰相,他都开口了,大家要是不跟随的话,那就等着被逐个击破吧。
    皇权与相权的弊端,也就是这种。
    皇帝永远是一个人的。
    抛开太监这些天之家奴不算。
    而百官则是一群人的,虽然互相抨击,但遇到事的时候,还是团结一致,抵抗的也只有一个东西。
    那就是皇权。
    “好。”
    “好。”
    “好。”
    永盛大帝连连点了三次头。
    他没有多说什么了。
    百官的态度很强硬,坚决不答应,如果自己强行要求下来,惹来的麻烦会很大。
    虽然说,皇权至上,可没有百官的话,也没有作用。
    至于说什么直接换一批,这完全是空谈,国家每天有多少事情?耽误一天都不行。
    如若直接换一批,大夏想不出事都难。
    而且能在朝堂上的官员,背后都有无数势力,他们要是全部被革职了,大夏也就彻底乱了。
    最终,永盛大帝深吸一口气。
    缓缓开口道。
    “东厂之事,朕再三思一二,不过设还是要设,先斩后奏之权收回,调遣之权改为辅左,悬灯司与镇府司竭力配合东厂,至于调查之权保存。”
    “刘言,给朕好好查一查,和亲之事,到底是谁在幕后搞鬼。”
    永盛大帝以退为进,这群官员最怕无非是先斩后奏,外加上东厂权力过大。
    既然如此,那就稍作更改,把这些权力先收回,往后再看。
    只是此言一出。
    李善依旧开口道。
    “陛下,此事臣会调查的水落石出,请陛下放心,给予臣半年时间,会给陛下一个交代。”
    “东厂之事,无论如何不得以宦官掌权,可设东厂,监督百官,但由大儒掌控,否则人心惶惶,于朝政不利,与大夏不利。”
    李善面无表情道。
    他还是拒绝。
    这种事情,就是不能答应,除非让大儒来管,毕竟大儒会站在一个中立角度处理事情,不会偏袒皇帝,也不会偏袒他们。
    这些宦官不一样,纯纯的就是偏袒皇帝。
    甚至说难听点,就是皇帝的走狗,让他们掌权,绝无可能。
    “大儒掌管?”
    “你怎么能确定,此次和亲,与儒家没有关系?”
    “少给朕废话,如若尔等不答应,全给朕告老还乡。”
    永盛大帝倒也直接。
    自己退了一步,结果这帮人还不让步,那就都别玩。
    可是,当此话一说。
    李善却神色坚定,将自己头上的官帽缓缓摘下。
    “既陛下执意,臣李善,今日辞官。”
    李善开口。
    一瞬间,大堂安静到死。
    几乎令人窒息。
    堂堂大夏宰相,当朝辞官?
    这事足够引起王朝动荡。
    可下一刻,又是一道声音响起。
    “臣,胡庸,愿辞官回乡。”
    是吏部尚书的声音。
    胡庸开口,不过话术要好一些,没有李善这么刚。
    很快,一道道声音响起。
    文官这边几乎一个个脱帽。
    武将一块,也在咬牙犹豫,最终还是深吸一口气,将官帽摘下。
    因为如若皇帝执意如此。
    他们早晚要出事。
    与其如此,不如现在乘着有人带头,一起闹事。
    反正法不责众。
    这一刻。
    永盛大帝沉默了。
    可内心的愤怒,却如同火山喷发一般。
    怒不可遏。手机用户看大夏文圣请浏览https://m.shuhaiju.com/wapbook/93447.html,更优质的用户体验。

热门新书推荐

  1. [穿越小说]骗了康熙
  2. [都市小说]万古第一婿
  3. [都市小说]都市皇途
  4. [玄幻小说]这个体质便宜卖
  5. [都市小说]我每周随机一个新职业
  6. [其他小说]逼我重生是吧
  7. [都市小说]讨逆
  8. [玄幻小说]万古天帝
  9. [科幻小说]诸天从婴开始
  10. [玄幻小说]全民领主:我的亡灵会裂变
  11. [修真小说]万古帝尊
  12. [穿越小说]三国模拟器:这个马谡太稳健了
  13. [玄幻小说]万古神帝
  14. [都市小说]国民神医
  15. [都市小说]我在直播间窥探天机
  16. [修真小说]从笑傲江湖开始横推武道
  17. [都市小说]都市最强武帝
  18. [穿越小说]汉世祖
  19. [都市小说]盖世神医
  20. [修真小说]魔门败类
  21. [其他小说]从修牛蹄开始
  22. [玄幻小说]明尊
  23. [穿越小说]铁血残明
  24. [都市小说]女富婆的神级村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