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有这样一个神话:宇宙是有生有灭的,世界毁灭时大地(空间)崩裂,万物失去承载。▲↘◆书荒阁中文网www.shuhuang ge.com↘↘这时候,元始天尊出现并另所有生存过的人类复活,制造一个比米粒还小的空间把所有人吸进去。这个空间很神奇,能容纳下所有人却不显得狭窄。等所有人各有位置后,元始讲经。这经蕴涵了宇宙和生命的一切奥秘,传说人类的先知曾领悟其某些片段泄露了小小天机。宇宙在元始讲经时毁灭了,人在听完经后化作字符消失。元始又在虚空中等待着。
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人也领悟了制造空间的奥秘,能制造一些极其有限的空间,把人或物封禁在其中,王守仁就遇到过这样一个对手。击败池仲容的半个月后,王守仁带兵追赶最后一批暴乱者。因为是山林,不能骑马,王守仁施展轻功走飞跃在士兵们的前边。忽然间,王守仁发现自己陷入了一片深蓝中,四周的景物消失了。是邪术?王守人镇定下来,他发现自己的身体越来越沉重。有一个声音不知道在哪里传来:“王守仁,你被吾封于‘异界空间’,此空间能慢慢把你之元气吸干。吾闻你致良知神功厉害,可惜于异界空间中,已不可有任何变化,你更不能致良知于万事万物矣。”
王守仁没有慌乱,反而静下来,他闭上眼睛,此时的感觉有点像在深深的静坐中。王守仁想起,有一次,与朋友游南镇时,一位朋友指岩中花树问道:“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当时,王守仁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王守仁想:良知即易!我能致良知,即能产生变化,此即造化之功,能成天地、成鬼成帝!再者,妖人知我之致良知,却不知我还有万物一体。仁者以万物为一体,万物之心即人之心,我心与万物不相离,我心在此,万物亦在此!如未看岩中花树,心与花同寂,可谓异界空间也,然看花时,人心与花便一齐明白起来。人心光明,万物亦光明!当王守仁睁开双眼时,有金光从其身上发出,冲破了那仿佛无限的深蓝。
王守仁发现自己回到山林中了,自己的士兵正在赶过来,他忽然想到,自己于异界空间也一段时间,然而现实的时间好像没有流逝。有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之说,那么是否也有可能异界空间已千年山中方七日?
继续追杀暴乱者,走了不远,王守仁发现前方倒着一个身穿深蓝色长袍的人,经士兵检查,蓝袍人已经死了,好像很痛苦的样子,却没有任何伤痕。王守仁想,这大概传说中的深蓝妖巫了,他的妖法被我所迫,因而妖力反噬自身而死。大半日后,暴乱者或砍杀或擒获,持续几年的暴乱终于要结束了。
平定八寨、断藤峡的暴乱一个月后,朝廷派人来祝贺并作奖赏,王守仁上疏言谢。全军上下都十分高兴,然而,由于连月来的劳累、山林瘴气,还有在异界空间中元气大失,王守仁的身体状况变得很差,肺部的旧病又复发,就连《易筋经》的疗伤法也没有效果,可以说是“油尽灯枯”。无论身体怎样,不变的,是王守仁光明的心,他无愧于社稷百姓,无愧于全能大儒的称号。实在没法坚持下去,王守仁惟有上疏向朝廷请假回乡养病及提出致仕要求,他在《乞恩暂容回籍就医养病疏》中说到:“今日之两广,比之异时,庶可谓无事矣。臣虽病发而归,亦可以无去后之忧者。夫竭忠以报国,臣之素志也;受陛下之深恩,思得粉身碎骨以自效,又臣近岁之所日夜切心者也。病日就危,尚求苟全以图后报,而为养病之举,此臣之所大不得已也。惟陛下鉴臣一念报主之诚,固非苟为避难以自偷安,能悯其濒危垂绝不得已之至情,容臣得暂回原籍就医调治,幸存余息,鞠躬尽瘁,以报陛下,尚有日也。臣不胜恳切哀求之至!”
王守仁实在太想回乡了,所以也不等朝廷回复,决定先启程回乡。
在回乡途中,仿佛是要对少年时理想作出回应、对父母祖先表示无愧、对同心挚友湛若水的话别,王守仁先后路过汉代伏波将军马援庙、纪念自己先祖王纲的忠孝祠、湛若水的旧居,都留有谒或题诗。王守仁少年时就梦见伏波将军庙,不禁感叹。忠孝祠位于增城,原来,王守仁的五世祖王纲在增城死于国难,增城人为了纪念王纲而为其建祠。增城也是湛若水的故乡,王守仁也特意拜访了湛若水的旧居,写了《题甘泉居》和《书泉翁壁》两首诗。
《题甘泉居》写到:“我闻甘泉居,近连菊坡麓。十年劳梦思,今来快心目。徘徊欲移家,山南尚堪屋。渴饮甘泉泉,饥餐菊坡菊。行看罗浮去,此心聊复足。”诗中提到的菊坡,即湛若水对王守仁说过的南宋名臣崔与之,崔与之德菊坡学派和湛若水甘泉学派,是增城自古以来最为有名的两个学术派别。
《书泉翁壁》写到:“我祖死国事,肇禋在增城.荒祠幸新复,适来奉初蒸.亦有兄弟好,念言思一寻。苍苍兼葭色,宛隔环瀛深。入门散图史,想见抱膝吟。贤郎敬父执,童仆意相亲。病躯不遑宿,留诗慰殷勤。落落千百载,人生几知音?道通著形迹,期无负初心!”
十一月,王守仁行至江西省南安县青龙铺时,王守仁对随行的弟子周积说:“吾去矣!”周积流着泪问:“有何遗言?”王守仁面带微笑,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附:
王守仁的学术成就
宋明理学家大都用“至”去解释“格物”中的“格”,王守仁却用“正”去解释,他说:“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也。”相对地,王守仁把“物”解释为“意之所在”,例如,意在读书上,读书就是一“物”,意在写作上,写作就是一“物”,所以说没有心到、意到,就不成一“物”在此基础上,王阳明提出了“心外无物”这个著名的命题。心外无物其实就是心外无事,它不是说脱离了心外界的事物就不存在,而是说没有人的关注、实践,事物就没有道德上、人文上的意义,就不成一“物”了。由此看来,说“格物”其实就是“格心”,即不是向外求物理而是求心于内。就这样,王守仁把“格物”解释为“正念头”,主张“去其心之不正”从而“存天理”。
“格物”是《大学》“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一,其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可见,王守仁以正念头解释格物,使格物与诚意、正心互相重复了。此外,“格物、致知”与“诚意、正心”,按照儒家“君子尊德性而道学问”的宗旨来说,前者说的应该是“道学问”,后者说的应该是“尊德性”。王守仁的格物说,只是重尊德性,专于求内,并不符合孔子以来对学、问、思、辨的重视。当年,得知王守仁的格物说后,湛若水也指出了这两点不合理之处。
既然把格物解释为正念头,那么“致知”就不是道学问致的“认知”,而只能是致“良知”了。王守仁提出“致良知”的宗旨有其学术上的必然性,同时,用他自己的话说,“致良知”是在“百死千难”中得来的。在王阳明看来,“致良知”的“致”包含了“扩充”与“实行”的意思,他更特别注重良知与实行的统一,强调“知行合一”,说“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又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的成”、“知是行之主意,行是知之功夫”。王守仁批评了朱熹的“先知后行”,认为这样是割裂了知行,又使人知而不行。其实,朱熹所说的“知”指认知,“先知后行”即用认知指导实践,而王守仁所说的“知”指良知,“知行合一”就是指良知必须通过实行才能完成。问题来了,王守仁水平高,又经过“百死千难”的事上磨练,致良知当然没问题,但是水平一般又缺少事上磨练的一般民众呢?
湛若水指出,致良知虽然看似简单,但实行起来却非常难。他认为人虽有良知不假外求,但良知会被气习所蒙,长而不学则愚。这就是说,良知会受到各种局限,如果只是求心,而没有学、问、思、辨、行的功夫去启发、唤醒良知,那么良知也会似正实邪。因此,致良知是不完全的,只是表达了儒家尊德性的一面,忽略了道学问的另一面。
王守仁认为《大学》即“大人之学”,说的就是要人去除蒙蔽,恢复万物一体的本来之心,“大人”就是能把天下视为一家、以万物为一体的人。这种观点无疑与程颢的“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思想一脉相承。
王守仁晚年提出“四句教”总结他的心学思想:“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四句教的精粹是让人自得于自己的心,突出人的主体性,反对任何外在的权威,这对当时已经教条化的程朱理学有着极大的冲击,因而王守仁的学说在明代中晚期有重大的影响。他的学说传到日本,在19世纪,与当时反封建、重视个人创造的历史潮流相融合,对明治维新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摘自《白沙甘泉——宋明理学家群像》)手机用户看大儒侠王守仁请浏览https://m.shuhaiju.com/wapbook/6133.html,更优质的用户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