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荒阁中文网www.shu huang ge.com↑→
一年后,王华见儿子身体好多了,只是自己公务繁忙,于是请来名师教王守仁学文学武。王守仁越来越豪迈不羁,好游玩结交朋友,兴趣又极广,经常不是来去上课走去与人玩打仗游戏,就是向老师提一些奇怪的问题。
有一次,老师生气,对王守仁说:“你应该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好好读书,刻苦练武,将来像你父亲那样考取功名。”
王守仁却认真地对老师说:“老师,读书习武不是这样的。”
老师愕然,说:“你说读书习武为了什么?”
王守仁答:“为了成圣!文做圣贤,武当武圣!”
圣人是怎么样的?一个少年立志成圣,是不是因为他心中有一个圣人的具体形象?后世有人认为,王守仁自小立志成为圣人,其中一个原因是他心中已经有了一个圣人的形象,这个圣人的形象就是陈献章。
老师听后一声不吭走了,他也知道朱熹小时候也说过要成为圣人,只是想这个小孩子怎么能与朱夫子相比呢,应该脚踏实地才对啊。老师特意去找王华,把王守仁的话告诉状元爷。王华早已对儿子有点忧心,听完老师投诉,心里暗骂,这小子真狂。王守仁的祖父王伦也是文武双全之士,他比较理解王守仁,于是劝王华,你儿子天赋异禀而已,不用过于担心,正确引导就是。王伦极喜爱王守仁,经常给王守仁讲一些大儒侠的轶事、武林趣闻。
十三岁那年,在王守仁雄心壮志地要成圣不久,生母的去世,使他哀伤了很久。后来,王华续弦,王守仁又经历了许多童话故事主角的遭遇,继母对自己不好,于是守仁内心总想着怎么让这小妈难堪一回。
有一天在街市上,王守仁见到有人抓了一只猫头鹰在卖。他见这鸟有些凶狠,于是心中有了主意,跟那卖鸟的人买了这只猫头鹰。后又找来一个巫婆,给了她五钱银子,对巫婆低声耳语,如此这般地交待了一番。这巫婆极其机灵,对守仁的意图心领神会。
守仁回到家中,偷偷地将猫头鹰藏在了小妈床上,用被子盖住。此时正值晌午,小妈回到房中打算小憩。谁曾想,她一掀开被子,一只猫头鹰便从被子里冲了出来,绕着屋子乱飞,口中还不时发出怪叫。
“啊!”,这小夫人一声尖叫,这下可把她吓得够呛,慌乱之中下人们忙打开窗户,拼命将这猫头鹰赶出房去。这怪鸟在屋内盘旋了好大一会儿功夫才离开,小夫人倚在窗边,半天没有缓过神来,脸色煞白。这民间习俗中,最忌讳野鸟飞到家中,更何况是猫头鹰这样叫声凶狠的鸟,都说看见了这样的鸟,是很不吉利的事情。再者说,这鸟居然又是趴在被子当中,要说这庭院深深,门帷重重,它又如何能钻进这锦缎的被子里呢?这简直就是太过奇怪的事情了,小夫人越想越觉得害怕。”
巫婆听见小夫人已经悔过,立时倒地不起。过了好大一会儿方才苏醒,对小夫人说道:“刚才见到了郑夫人,她看起来十分生气,说是要化作怪鸟来把你的魂魄啄走。幸亏夫人你许诺她诚心改过,那只怪鸟才升空而去。”
从此之后,这小夫人十分善待守仁,对其关爱有加,视如己出。阳明先生尚且还是一个孩子,他的计谋就已经如此了得了。
十四岁的时候,王守仁开始学习弓马骑射,并留心兵法,广泛涉猎诸如《六韬》、《玉钤篇》这样的一些兵书,并有言论说:“学习儒学的人,最担心的就是不知道军事兵法。孔夫子说过,有文事必有武备。有一些只懂得章句的腐儒,平日里身居高位,享受荣华富贵,以文章粉饰太平。一到了紧要关头,他们便束手无策。这是我等儒家学士的耻辱。”之后,王守仁还跟随父亲出游居庸三关——居庸关、紫荆关和倒马关。
明朝延续276年,也算是一个长寿的王朝,而且明朝的外患还是比较严重的,先是蒙古,中期是倭寇,晚期是满清,还有新的对手——来自欧罗巴大陆的西洋人。关于蒙古,朱元璋推翻了元朝,元顺帝带着蒙古人又退回了大漠,可中原的繁华实再是让人难以忘怀,总想着能卷土从来。直到公元1388年,大将蓝玉在捕鱼儿海(贝尔湖)之战中抄了成吉思汗的黄金家族的老窝,再加上后来永乐皇帝朱棣数次亲领大军征讨,蒙古走向分裂,从此内部就开始陷入了连绵不断的内讧之中。之后虽有几次短暂的统一,但终究没能成气候。明朝对蒙古的战争最大的失败是在明英宗正统年间——土木堡之战明军惨败,五十万大军尽没,皇帝被俘。明军惨败,皇帝被俘,但明朝一没有投降,二没有逃跑,三没有割地赔款。而是重新立了一个皇帝,接着跟蒙古人打。刚刚经过“永宣盛世”的大明实力犹在,集结军队,在北京城下打退了蒙古人的进攻。不久之后,蒙古再一次四分五裂。之后,蒙古虽然也时有进犯,但规模都不算太大,大都是想着抢点东西。
在出游中,他得知边关常受胡人来犯,虽然大多数是小规模的抢掠,但当地百姓、守将也不堪其扰。王守仁想到中原武学虽然胜于胡人,但是胡人的骑射,来去一阵风似的,确实也难以对付。忽然间,他有经略四方之志,当天晚上,他还梦见了伏波将军庙。伏波意为降伏波涛,伏波将军是古代对战功彪炳的将军的封号,最著名的是汉代曾平息交阯郡(今越南)叛乱的马援,三国时期威震羌族的名将马超就是马援的后人。在梦中,王守仁赋诗一首:“卷甲归来马伏波,早年兵法鬓毛皤。云埋铜柱雷轰折,六字题文尚不磨。”
当时,比关外胡人影响更甚的是内患,大明境内有石英、王勇等盗贼,又有石和尚、刘千斤作乱,两者加起来,也有内忧外患的味道,年少的王守仁已经对大明朝的情况有不少了解,很想为国家出力。回去后,王守仁想了不少治理边关、对付胡人的方法并屡次上书朝廷。他认为应该先弄清楚胡人的情况,如有多少部落、习惯与擅长等,再作争对性的部署,对其连续多次地作有效打击,他们以后就不敢来犯了。王守仁对朝廷的上书当然是没有下文的,王华得知儿子的举动后,斥责王守仁“狂”。王守仁还是第一次见王华对自己这么凶,便停止了上书朝廷。
王华见王守仁狂,又经常外出游玩生事,便想让儿子到寺庙中精修,一来让儿子安静下来,二来觉得这样对儿子身体也有好处。在与同僚的交流中,王华得知同僚们也多有与自己相似的烦恼,于是八、九个十来岁的官二代在某天来到京城郊外某山寺内静修。
几个官二代把山寺当旅游点,还常常到处打闹,让山寺中的僧人苦不堪言,又不敢责骂他们。有一个多计的僧人想出扮鬼来吓一下官二代们,这个计划得到大多数僧人的同意。除王守仁外,其他官二代都被吓怕了。王守仁微笑着对同伴说:“寺中满是佛像,哪会有鬼怪出来吓人,我看是几个僧人在装神弄鬼才对。”其他官二代们恍然大悟,说要教训一下僧人。王守仁劝同伴说:“是我们不守规矩在先,还是安心读书吧,这样我们反而还可以早点回家。”同伴觉得也是,就依王守仁所言。手机用户看大儒侠王守仁请浏览https://m.shuhaiju.com/wapbook/6133.html,更优质的用户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