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海居 > 穿越小说 > 雄霸三国 > 第63章 诱敌
    又准备了一日,即军议之后的第三天天明前,北路军前锋部就已收拾完备,沿着道路向西南方向行进。

    张举所部一分为四护卫魏越所部辎重,两曲步兵分部在前后,两曲骑军散成四五十骑的小队交替刺探两侧。这些骑兵只有外出执行侦查任务时才会骑马,若回归队列时则骑士牵着马步行,以休养马力。

    正所谓大军过万见首不见尾,魏越、张举合军行进时,别说走在前面的中军队列,他们连自己部队的前锋旗号都看不清楚。

    人马践踏,扬尘弥漫似雾,魏越脸上裹着丝绢遮尘,全副武装骑在一匹枣红马上,他左手挽着缰绳右手提着一杆一丈八尺长的短矛,与周围的骑士并无任何区别。

    在尉缭子的定义中,一丈八尺长的枪矛是短矛,步兵用一丈八尺长的短矛一定是苦逼的步兵。真正的军团步兵使用的都是长矛,不论东方西方,枪阵步兵使用的都是两丈四尺长,达到人力使用极限的长矛。

    合格的长矛对材料十分苛刻,矛兵对决时自然是矛长的厉害,虽然有短矛破长矛的技法……对于使用而言这是一种不得已,不学这个没办法,谁让没有长矛可以用?只能苦逼的学习短矛破长矛的技法,为啥要学,拼命求活而已。

    对于骑兵来说,一丈八尺长的步兵刺击短矛恰好能在马上周展开,若体形、气力、技巧都远超常人,若有一匹神骏的战马,自然可以使用两丈出头的矛。两名武将驰马对冲,想都不用想,自然是矛长的占优势。

    至于那些跟人等身高的枪矛,现在有一个更形象的名字,叫做梭枪,是投掷用的标枪;因为后来禁止长矛技法、长矛在民间流通,于是就在长矛、短矛的基础上引申出来短、长、超长这三个规格(这也是为什么张飞用的明明是骑将标配的丈八矛,为何会变成长矛的原因)。

    故而,魏越手中的丈八短矛只是军中寻常货色,他拿在手里也只是为了让自己跟周围骑士有一样的装束,不让自己特立独行。

    不时有背插两杆赤旗的骑士从前掠阵而过奔驰向后,一路高喝通报前锋、中军行程,以及中军发出的突然军令。

    行军过程中除非遇到突发状况,否则所有军队的行进状态都归中军掌握、指挥,即在行军过程中,魏越、张举这类一部统率,只要在中军指挥辐射范围内,都将失去发号施令的权力。除非遇到紧急情况中军无法专心掌握、调度各部时,他们才会接掌指挥权,给下面的军士提供决策。

    行军如此,进行作战时也是如此,他们这些校尉、别部司马也只是中军将领的执行人。在没有他们干预的情况下若能顺利执行中军命令,那他们就不能擅自干预。

    一名优秀的统率会尽可能的简化指挥层次,以便于自己直接影响到更多的军士;军官的存在是为了弥补统率的不足,更多的时候是预防突发状况。

    同理,指挥层次越多,那中枢发出的军令在执行过程中受到的影响、偏差也就越大;通讯基本靠吼、靠旗号的年代,优秀统率的追求都一样的,以简化指挥结构为主,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的减少来自军官的干扰,使得自己的布置尽可能的少受意外因素影响。

    而数字化时代,显然更不需要那么多的指挥结构。

    行军途中,东南四五十里外是浩瀚的大鹿泽,也叫钜鹿泽,是钜鹿名称的来由。

    传说中的云梦泽、巨野(钜野)泽魏越没欣赏过,可钜鹿泽就在眼前,受限于军务他没能抵达钜鹿泽近侧细看,可行军时远远眺望,仿佛一块高亮的蔚蓝宝石,向外挥洒着蓝白光泽,引人遐思。

    钜鹿泽实在是太大了,从钜鹿郡治瘿陶县出发时,钜鹿泽在东南方向;首日行军六个时辰足足走了八十里时,钜鹿泽还在东南方向,只是更近了一些。

    中军五名信使策马疾驰掠阵而过,一人接着一人高喊、传达中军将令:“前锋抵尧山,中军有将令;今夜宿尧山,各军需努力!”

    “尧山?”

    魏越回味一声,调转马头出行军队列,周围骑士跟着调头离队,同行的张举也调头跟随,宗员安排张举部与魏越一同行军,原因无非就是张举经验丰富,同时与魏越交情好,不会出现故意坑害魏越的情况。

    张举见魏越跳下马站在道路旁,对着护道的树干解皮带,不由也有些尿急,见魏越部曲纷纷开解皮带,张举索性也跳下马将骑矛钉在脚下,边解着皮带,边一摇一晃迈着八字步走向魏越,骑马行军一日,体力消耗不大,可两腿内侧磨得实在是难受,仿佛梯形牛鼻裤跟腿上皮肤黏在一起似的。

    他站在魏越身侧,仰头看着树木枝叶,脸上裹着的遮尘纱巾已被扬尘染黄,就口鼻处因水汽使得扬尘紧紧依附,说话时其他干燥的灰尘抖落:“尧山……中军若在尧山立营,那我部还要行进大约二十里。”

    魏越轻呼一口气,身子抖着,斜眼打量张举侧脸,见他眉毛都被扬尘染白了:“申时二刻左右我部能抵尧山,估计前锋一个时辰内无法造好营垒,可能还得我等自己伐木扎营。”

    一听还要自己扎营,张举忍不住骂了两声,不满道:“首日行军百里,明日军士疲敝如何能行军?而尧山距离邯郸不过二百里呀!就算我军要袭击邯郸,也不必如此急进,不恤士力,如何能成功?”

    说着他压低声音,反正周围都是两人部曲,故而声音越说越大:“赵国公孙勉边郡豪强出身,久习兵事,我看张宝所部各方渠帅按捺不住可能会自行其事,而公孙勉治军严谨决然不会擅动,宗将军寄托于公孙勉空巢而出进犯钜鹿,未免一厢情愿。”

    “依我看,我军如此行军进攻邯郸无异于自寻死路,不若折军西向攻取襄国(邢台),如此一来有襄国、瘿陶两处坚城互为犄角,可保彼此安全,只要瘿陶安稳,钜鹿军自会愿意与我部南下与中军合攻广宗。”

    广宗就在钜鹿境内,在钜鹿与清河交界处,北边是河间国,南边就是魏郡,是与四郡有联系的要冲之地。

    魏越扣着皮带,眉头浅皱:“别说邯郸,恐怕攻拔襄国也无我部干系。”

    他说的奇怪,张举不由紧皱眉头,一把扯下遮面布巾:“扬祖此言何意?”

    “襄国虽好,却不如邯郸。我军进取赵国,不仅是河北形势所需,也是朝廷所需。哪怕……于战无益,朝廷有需,我军就得打。”

    魏越的解释让张举不满:“适才扬祖说攻拔襄国、邯郸与我部无关?这话究竟何意?我知扬祖乃卢公着重栽培之人,备受器重,必然知我等所不知之事。此时关系我部两千儿郎性命,还请扬祖坦言。”

    魏越眨眨眼,努嘴问:“之前张都尉说从邯郸到尧山有二百里?”

    张举点头,就听魏越说:“既然如此,到尧山立营后,在听我细说。眼前行军时,大军斥候虽密,依旧有漏网之鱼。我若此时坦言相告,就怕张都尉有所防范,反而露了破绽。”

    “扬祖之意,莫非我军要在尧山作战?”

    魏越抖抖身子,提好皮带笑道:“我可没这么说。或许也不是尧山,但应该在尧山周边。”

    襄国、邯郸以西是连绵的太行山,东边则是广袤平原,并夹杂少许丘陵,而襄国东边的尧山区域多山,不仅易于伏击、阻拦,也适合潜伏行军、防守。

    北路军不需要太过借助地形之利,反倒是大平原适合北路军施展;对于军纪涣散的黄巾军来说,丘陵地形很不错,能遮掩黄巾军最大的缺点——战阵。

    丘陵地带中双方无法布置大型阵列,受地形影响再多的兵力也无法布阵,这就使得有充足人力的黄巾军可以将官军拉低到和他们差不多的水准,即彼此都无法布阵,只能以散阵、战斗团对耗。

    显然对黄巾军有利,再加上中原战场的胜利鼓舞,河北黄巾军求战心切,若有地形、情报、兵力优势,谁还能拦住这些人?

    吸引黄巾军,就是宗员所部的任务,郭典部的任务就是接应宗员,仅此而已。更大的战场在外围,能打到何种地步要看卢植的指挥。

    这一战的目标是邯郸,必须达成,只有给朝廷一个满意答复,北路军才不会受到太多的掣肘。

    常山有褚燕所部,黄巾军影响力不大;唯一牵制郭典部不敢南下进攻广宗的原因除了悬殊的兵力比外,瘿陶缺乏防御纵深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只要将赵国境内的大股黄巾军歼灭或驱散,那魏郡、赵国、钜鹿就能连成一线,将节省出最少三万的守军。

    每个县,乃至是乡都有数百至一千不等的守军,一旦整体战线形成,那战线腹心内的地方就能缩减守军,将军队抽调到外围进行稳固。而防区连成片的好处不仅是可以挤出大量兵力,更能方便军队补充人力、物力。

    故而进攻广宗,必须先拔除赵国,使钜鹿、赵国、魏郡、并州能连成一线。至于常山的褚燕,只要他老实待在常山,官军自然不会去刺激。

    若北路军抵达冀州前,邺城被黄巾军攻破,那将是灾难性的,邺城若丢,郭典部主力必然遭到围歼,失去郭典牵制,那整个冀州各郡城池都将被黄巾军以优势兵力逐一击破。

    官军此前能死守邺城,就是不知道现在的黄巾军有没有意识到同等地位的邯郸对他们的意义所在。

    至于张举只攻取襄国,不管邯郸的做法实在是太过冒险,只有彻底荡灭赵国腹心区域内的黄巾军,才能保证围攻广宗时能有足够的兵力维持战线。手机用户看雄霸三国请浏览https://m.shuhaiju.com/wapbook/27786.html,更优质的用户体验。

热门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