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一番花团锦簇的模样,江凡却在会场上呆的无聊至极,却不得不强自忍耐,还好,因为时间缘故,这场会议拖得还不算严重。
散会后政府和厂商皆大欢喜,好不和谐。
江凡同认识的人告辞着,看到区长等人被围得严严实实的,无奈,摆脱了厂商的围堵,径直赶回了报社,开始了新一轮的写稿生涯。
随后,报道毫无疑问地获得了通过,江山的稿件的质量已经慢慢的也有了一定的保证,何况这篇文章涉及到的内容还是具有一定的正面效应,很符合宣传的需要,自然没有不被许可的情况。
随后,那位李秘书还专程打过来电话,告知了一些后续的情况。
这次区政府主要是在宣传、接待、服务工作上做了一些紧急的布置。秘书打电话过来,主要是表达项副区长的谢意,自然也是还想听听江凡的意见。
江凡不敢居功,连连推辞。只是在偶然听到了需要一些志愿者来服务时候,建议先通过学校的方式募集西安的大学学子去做一些志愿工作,一方面是大学生业余时间较多,另一方面也是他们的素质相对较好。
李秘书自然闻弦歌而知雅意,问明了江凡的母校以后,表示会慎重考虑这些事情,这才满意地结束通话。
江凡之后同南区政府还有参展的厂商联系,反馈的效果显然很不错,江凡这才开始安心下来。
终于筹备许久的博览会正式召开了。
等到博览会正式拉开帷幕时,江凡反而比较清闲起来,当然不是指他可以坐在报社里茶水报纸的享受着,而是有关这方面的报道实在是个套路化严重的板块,为了保险和效率起见,记者和编辑们已经提前拿到了会议流程、讲话稿等等材料,甚至展会期间出现的热点都已经做好了预判,就等着按部就班的发表了。
对于这种预设新闻的情况,江凡起初了解到的时候也很无奈,不过,个人想法同报社整体的需要显然并不能够统一。
纵然江凡在怀抱着新闻理想而闯进报社时就预想着现实的差距,不过等他确认这些,还真有种心理落差,不过也仅此而已了,江凡从一开始进入采访部了就已经了解到太多的东西,他所经历的心理路程,更为复杂且更为简单。
不得不说,有时候知道的太多反而也有利弊处,好处是容易顺流而上,借势而起,弊端自然是更可能随波逐流,不愿逆势而行。
江凡的感慨还在持续,人却在会场参观,权当打发时间了。
这次博览会引进了相当数量的国门内外知名企业,尤其是推出了很多新技术和新理念的产品,所以各地代理商和经销商纷纷奔波至此,古城人们也很有兴致地参与进来,所以现场一片繁华热闹景象。
江凡在博览会里占转悠着,不断遇见着相熟的企业和人员,都是之前采访时打过交道的。
这些人也很热情,即使由于参展的人太多而忙的脚不沾地,依然招呼着江凡。
至于展台上的各种纪念品和样件,更是保持着中国人礼尚往来的作风,慷慨地塞到了江凡的怀里。
江凡每每空手而入,满载而回,频频倒腾着往来的时候坐的公车上放,以至于很快后备箱里堆了一堆。
江凡刚开始还很高兴能有礼物收入,很快也不好意思这样笑纳了,毕竟自己这行径看起来有那么一点传说中的吃拿卡要嫌疑啊,他觉得还是看看能不能找点事做做,身为古城人民,这个觉悟他觉得自己有的。
很快,几分找到之前见过的一个工作人员,说明自己的来意。
这人是博览会现场的负责人之一,知道江凡之前的事迹,事实上在之前江凡会见区长以及那次的政府会议上,他也算是见证人之一,考虑了一下,他就爽快地同意了江凡的要求。
江凡很快拿到了一个工作人员的牌子,并临时得到了一个现场巡察员的任务,好吧,就是继续看场子。
江凡拿到了牌子,兴致勃勃地重新进入到会场里,很快就在会场里很快就遇到了不少小状况,无外乎迷路指路、寻找不到心仪展馆以及沟通交流方面的求助。
看样子是把江凡看作志愿者了,江凡乐得如此,不仅即使解答,还经常陪着找到地点,一时间忙得不亦乐乎。
要问姜凡为什么愿意如此的不辞辛劳的忙活着,他也是在抓紧时间找人找素材呢,他可是牢记着自己的本职工作。
寻求帮助的人,有些是外地客商采购,有些是本地竞争对手,有些是爱好者,有些关联行业,形形色色,不一而足,江凡闲聊攀谈,有时陪同他们到了目的地,还同参展企业的员工了解情况,遇到人员不足、现场拥堵,还可以打打下手,维护下现场秩序。
可乐的是,有几次碰到展地员工临时外出,现场人员不足,江凡恰巧了解部分情况的,还参考着自己之前遇到的情形和经验,亲自上台解说,做一个义务的宣传员。
江凡在众人围观的面下充分展示了什么叫做现场掌控,妙语连珠,趣意横生。
看起来江凡激情洋溢,慷慨激昂,但他却知道自己只不过是在遵循一种奇妙的指引罢了。
江凡自己明了,能够接触到众人的需求的情况下,有些情况自己全凭本能应对,有时反而可以取得出乎意料的效果,知晓众人期盼的兴趣点,把握现场的每一份灵感爆发,这样足可以促成一场讲解策划盛宴。
连续几天,江凡都在博览会里流连,各种情况更加得心应手,在博览会里也收获了不大不小的名声,甚至已经有人把他当作一个博览会期间的热门话题了,这倒是报社之前没有料想到的。
乃至博览会最终闭幕,江凡还被当做一个特殊的贡献者,受到了领导的嘉奖。
随后召开的中小企业论坛里,江凡就不再打算这么高调了,相比于博览会里鱼龙混杂的热闹,论坛无疑是个精英聚集的盛会。
在这里,江凡谨守着低调的原则,老实的听着嘉宾演讲和各种交谈,适时地请教着问题,不像一个记者在探听消息,反而像是初出茅庐地后生小子在如饥似渴地求教着幸存的前辈。
事实也是如此,能在这里的人无疑是具有相当能力和经验的沙场老兵。
这些年财富浪潮席卷中国,这些正是其中最敢打敢拼的一批人,也是嗅觉灵敏、思维活跃之辈,能够度过前几年的危机,形而不死,在此时共襄盛会,江凡从心底钦佩着他们。
随着论坛的深入,嘉宾、与会者的兴致越来越浓。
会议围绕着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市民、服务民营企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中心议题不断开展,那些企业家们更是确立了这样的理念: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必须依托一个高成长性的经济体,而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便是这样的经济体。
事实证明,在国家政策等支持下不断发展的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也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实际上,与会众人谈到几年前的经济危机时,话里不无感慨,很多的变革和创新都来自于危机意识。正是那次的危机,才使得国内的企业家们明确了自己端的是“泥饭碗”,而不是“金饭碗”。为了适应不断发展的市场经济,中国的企业自此也开始改变自身的市场定位。
此次论坛取得了丰硕成果,与会专家、嘉宾形成共识,持续探讨和研究中国中心企业的发展问题,达成了相当的成效,总之,这是一次成功的、圆满的论坛。手机用户看璀璨心生请浏览https://m.shuhaiju.com/wapbook/17880.html,更优质的用户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