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海居 > 其他小说 > 乱扯西游释厄传 > 第四十七回 恩怨莫轻断 忠奸却难明
    先还接着说下严嵩,在1561年的时候,是个决定严嵩命运之重要的分水岭,当年严嵩的老婆欧阳氏死了(严嵩好像只有这么一个妻子,没有妾的准确记载,欧阳氏只有一个儿子还有两个女儿而已),明史记载,严世蕃因此得回老家守孝几年,没了儿子的帮助了,又人老糊涂的,皇帝问东,他说西的,写的青词也不怎么样了,这才让明世宗对他大为不满。但是这个说法,也是不能自圆其说的,且前后矛盾漏洞太多了。严嵩此时都81岁了呀,岁数那么大了,处理朝政难免精力不足,让儿子帮忙也在情理之中的,只能说成也世蕃败也世蕃罢了。

    还是在1561年的时候,明世宗居住的西苑永寿宫失火,严嵩建议皇帝暂时往南宫住着。这个南宫就是南宫复辟的那个南宫呀,明英宗为太上皇时被监禁的地方,这就使得皇帝大为恼火。而大学士徐阶则建议重建永寿宫,世宗才高兴了,就开始信任徐阶了。徐阶就给推荐了个方士蓝道行,说严嵩是个奸臣。后来御史邹应龙才抓住机会,一举扳倒严嵩父子了的。那么在处理永寿宫的问题时,严嵩是不打算重建的,是要花钱的。这说明严嵩还是曾经劝谏皇帝节约的,也不像是太糊涂啊,但根本没有顾及嘉靖的感受罢了。

    严嵩的小舅子是欧阳必进,严嵩曾经大力推荐其为吏部尚书,徐阶等人便说这个人没什么真实才学。(欧阳必进真的无才么?)嘉靖虽然同意严嵩的推荐了,但是半年后,却让欧阳退休了。其实这明摆着是嘉靖不愿意看到,严嵩的势力再度扩大而已,权臣掌控了吏部那还了得?

    但是欧阳必进这个人说实在的,的确是个能人啊,嘉靖二十三年在浙江布政使任右副都御史的任上,有感于当地耕牛奇少,大多是人拉犁耕地。于是人家便翻阅了唐王方翼绘制的人力耕地机草图,并且加以改进,增设滑轮绞动绳索技术,制造出第一台人力耕地机,那肯定当地农民是欢迎的。但是由这个发明没有大范围被引用,肯定不会是严嵩给阻挠的罢。关于欧阳必进,明史没有立传,具体为人难以考证,但是欧阳必进发明耕地机,肯定不是为了谄媚嘉靖还有严嵩。

    还有就是查抄严世蕃家产的时候,发现其财产跟先前的刘瑾等人比起来还是差的远了。历史记载,嘉靖皇帝下令,查抄的严嵩父子家产,一半赈灾充作军费,一半收入内库。但是只有10万两白银被上缴到了库中,这是相当可疑的。按照严氏父子的俸禄来说,几十来年的积蓄,再加上大臣送点礼什么的,家里攒下个二十万两银子,那都是可以理解的。而且徐阶要比严嵩专权的时间少的多,但是家产却比严家多的多哩。明史也记载了,“阶子弟颇横乡里”;张居正专权10年,家里也照样攒了10万两银子的。但明史没有严嵩的下人为恶乡里的记载,相反,严嵩还给乡亲办了些好事。

    插上一段话,我们提到的陶仲文在1557年退休,交换皇帝20多年来给的多年赏赐,经天秤给统计过是13500斤。即使都按照白银来计算,也折合216000两啊。至于有些记载说查抄严府,有黄金一万多两,白银二百多万。这个纯属不可能,有其中的十分之一,还是比较符合明朝当时状况的。因为嘉靖时期全国一年的国家收入不过才400万两啊,当然了,这个收入是不包括粮食什么的,每年的粮食收上来折合白银600万两左右。相比之下,矿课只有每年50万银子,也就是说明朝的民间商业发达,但是这个钱国家却收不上来,跟宋朝比起来天上地下一般。然而,国家虽穷,可是很多官员很富裕,主要来源不是靠贪污得来的,而是靠层层受礼或让家人进军商业的收益罢了。当然,严嵩父子的家产也是一样,所有的动产不动产加起来的话,总计二百万两还是一点儿也没问题的。

    在严嵩掌权的时候,基本上平均每年都有人参劾他的,但是没人参劾严嵩为害乡里的,也没有参劾严士蕃鱼肉百姓的。也能侧面说明,严嵩夫妻管制家人要比徐阶严的多。

    再者先前陶仲文活着的时候,是礼部尚书啊,当然老陶是不敢干涉朝政的。但是陶仲文曾经对嘉靖私下里说过,严嵩是对皇帝孤立尽忠,所以别人就看不下去了。陶仲文需要依附谄媚严嵩么?严嵩是不敢得罪老陶,这才是肯定的。以陶仲文的聪明谨慎,应该是不会胡乱说话的。

    嘉靖皇帝也赞同这个说法,因此后来也并没有想将严嵩给处死的念头。后来甚至还想起了严嵩的好处的,明史记载,“嵩知帝念己……因取其符箓,并己祈鹤文上之,帝优诏褒答。嵩因言,’臣年八十有四,惟一子世蕃及孙鹄皆远戍,乞移便地就养,终臣余年。’不许。”

    严嵩是打算要请求皇帝下旨,让自己的一家人找个地方养老算了。嘉靖在1550年的时候,蒙古右翼土默特万户的首领俺答率领十万骑兵南侵。仇鸾知道自己无法抵御,便给了俺答不少钱,令其不攻大同,却引兵蓟镇而去,距离北京就很近了。仇鸾眼睛一转,就带兵奔赴北京前去勤王,因此受宠官封平虏大将军。

    这个仇鸾借机发战争财,冒领军功。鞑靼国俺答和明世宗谈好条件后撤军时,仇鸾尾随其后,想沾点便宜的。结果被发觉,鞑靼骑兵突然转身迎向仇鸾的明军,结果仇鸾不战而溃,伤亡无数,自己倒先跑回了大同,无耻至极竟讳败冒功,加至太子太保,则权倾一时。后来因为和严嵩翻了脸了,被人揭发有不轨之事,被罢官革职,自己也担忧害怕的病死了。

    这个仇鸾是真正的该死啊。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仇鸾发迹以后,就看不上严嵩了,也忘了自己还是严嵩干儿子了,反而在背后给皇帝说严嵩的坏话。那么嘉靖皇帝就也给严嵩冷脸子看,严嵩父子甚至还在家里相对哭泣,担心自己的前程迷茫。后来,陆炳弹劾了仇鸾,嘉靖皇帝下令处理仇鸾,重新信任严嵩。

    那么也说明,严嵩掌权的时候,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不可一世那么风光的。

    而且,明史记载,严嵩听说仇鸾倒霉了,还打算上疏皇帝,说徐阶和仇鸾可能有勾结。但是还没说出口,忽然知道就是徐阶给参劾下来仇鸾的,大吃一惊。

    这个说法,也是能说明严嵩和仇鸾之间的关系,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铁。如果真的很铁,那么严嵩肯定是要自保,是不会再多说话才对。

    西游记中狮驼岭的三个妖王,其实分别映射的就是仇鸾、赵文华还有严嵩罢了。

    严嵩是个文人,是著有文集传下来的。我们可以看看严嵩写的一些诗文如,山泉野饭聊今昔,金谷铜驼非故时;随缘自有数椽竹,题俭真成一字师。

    “金谷铜驼”是出自唐朝大诗人杜甫的诗词“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非故乡”。青袍白马,指杜甫做了个闲职;因为安史之乱的缘故,洛阳城的金谷园、铜驼街,繁盛一时却毁于战火。从这里能够推测,狮驼岭的一些来历了。也勉强能够成为佐证,那个大鹏魔王就是指的严嵩。

    严嵩临死前遗作,平生报国惟忠赤,身死从人说是非。甭管说的内容正确与否,但是写的境界甚佳。

    而且王世贞的一句诗是这样评价严嵩的,“孔雀虽有毒,不能掩文章”;然而《明史》的评价却是“嵩无他才略,惟一意媚上,窃权罔利”。那么我们仔细,明史的说法至少部分不符合事实。

    明史是谁的主编呢?是张廷玉。张廷玉给乾隆在上表中称,在圣祖康熙的大力支持下,世宗雍正给编明史的宗旨是要公正谨慎,俺们才在王鸿绪写的《史稿》上的基础编出来的。张廷玉请皇帝审阅《明史》时间是乾隆四年七月二十五日。

    咦,注意看,提到清世宗雍正了的,雍正是乾隆的爸爸。那么明世宗偏偏就是嘉靖皇帝,严嵩就是在嘉靖年间掌权的啊。这肯定要将明世宗给写好点的了,否则的话,“世宗”是个昏君。乾隆会答应么?所以这是个巨大的疑点。但是将明世宗给吹捧高了,那么嘉靖在位的时候犯的错误,由谁来顶缸哩?只有严嵩做首辅世间最长啊。

    张廷玉主编的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六奸臣传中,对于明朝的几个奸臣的评价里面,是这么说的。“惟世宗朝,阉宦敛迹,而严嵩父子济恶,贪得无厌。”果然先表扬了明世宗,然后说严嵩父子的罪过,却是在明朝奸臣里面罪名最轻的,而且还是严嵩爷俩相助为恶。这么一看,如果清楚张廷玉性格为人的话,才能明白了人家为什么要这么写。

    明史称,严嵩1505年中的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移疾归,读书钤山十年,为诗古文辞,颇著清誉。这是在说严嵩青年中年的时候做了些甚么工作。但要注意看,严嵩为什么忽然隐居了十年却没有说原因?为什么严嵩的文章又成了“颇著清誉”而不是“无他才略”了?因为青年时代的严嵩是看不惯当时刘瑾把持朝政;是写的《钤山文集》的确不错。1533年明朝重修《宋史》,是辅臣们上书皇帝,请让严嵩以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的身份来主持编纂。

    明史继续说到,严嵩比夏言资格老,但是地位却在老夏之下。开始的时候严嵩就拍夏言的马屁,然而夏言根本就爱搭理他。后来皇帝给大臣们发了个帽子,但是夏言不肯戴,严嵩却戴上了。因此皇帝便讨厌夏言,开始喜欢严嵩了。但是我们也应该想一下,就是夏言不戴那个帽子,肯定不是严嵩给出的主意。

    1542年的时候,62岁的严嵩拜武英殿大学士,入直文渊阁,仍掌礼部事。但是精神状态很好,十分敬业,就连皇帝都称赞勤快的。这不应该是一项罪名吧。

    明史还说,皇帝后来打算让严嵩当上柱国,但是严嵩谢绝了。严嵩说,明朝朱元璋的时候,左相国徐达,开国功臣第一,也只是才是左柱国。这个上柱国的称号尊贵无比,而且这个“上”字呢,是不适合臣子用的。严嵩甚至劝皇帝明令以后不要再设置这个官衔了,嘉靖很高兴就答应了。这就晕了,这个故事是夸严嵩还是贬严嵩啊?

    明史忽然笔锋一转,“嵩无他才略,惟一意媚上,窃权罔利。”又说严嵩害了不少人,但是却不露出蛛丝马迹。

    严嵩的确是个恶臣,但是不是奸臣就有待继续考证了。严嵩肯定也是个贪官,这个不用考证了。不过这大多却是嘉靖默许默认了的,因为明史也说了,那么多的言官参劾严嵩父子搂钱。严嵩便赶紧去给皇帝请罪,然而皇帝并没有加以怪罪,说明严嵩的灰色收入是以收礼为主的。

    严嵩从入阁开始,就始终被大臣参劾。却也能说明,严嵩的敌人太多了。有这么多敌人的情况下,还能专权误国?前后矛盾,是有点不好解释的。

    明史继续说,鞑靼兵犯北京郊区,严嵩不肯出战。最后将罪名给扣在兵部尚书丁汝夔身上了,嘉靖就想杀了丁汝夔。嵩惧其引己,谓汝夔曰,“我在,毋虑也。”汝夔临死始知为嵩绐。

    这个说法也有些牵强了,将罪名给谁合适啊?大家想去吧。然而我们要知道,当时鞑靼骑兵10万,北京守城部队加上勤王的将士并能够作战的一块才10万。而且作为绝对主力的勤王之师远路而来,是饿着肚子的,朝廷并没有给提供足够的军饷和粮草!

    这个情况跟于谦当时领导京师保卫战还大不相同的。于谦那个时候,瓦剌陈兵仍是10万,可北京附近明朝军队至少22万,而且有明代宗的大力支持,要粮给粮,要钱给钱。反之,嘉靖是怎么做的,只是给了5万两银子作为****。那么在如此情况下,如果明军硬是出城对敌,一对一开战,后果肯定不堪设想。所以嘉靖同意不开战是理智的,但是受到这个屈辱是要有人来负责任的,丁汝夔是最合适人选,只可惜冤杀人家杨守谦了。

    在明史中发现了个人物,叫赵锦,很了不起的啊,算是个真正的儒家。

    嘉靖三十二年元旦那天,北京出现日食。赵锦以为是权奸乱政之应,于是上书参劾严嵩。奏章写得一级棒呀,实在不忍将人家的内容加以删节。

    其略曰,“臣伏见日食元旦,变异非常。又山东、徐、淮仍岁大水,四方频地震,灾不虚生。昔太祖高皇帝罢丞相,散其权于诸司,为后世虑至深远矣。今之内阁,无宰相之名,而有其实,非高皇帝本意。顷夏言以贪暴之资,恣睢其间。今大学士嵩又以佞奸之雄,继之怙宠张威,窃权纵欲,事无钜细,罔不自专。人有违忤,必中以祸,百司望风惕息。天下事未闻朝廷,先以闻政府。白事之官,班候于其门;请求之赂,幅辏于其室。铨司黜陟,本兵用舍,莫不承意指。边臣失事,率朘削军资纳赇嵩所,无功可以受赏,有罪可以逭诛。至宗籓勋戚之袭封,文武大臣之赠谥,其迟速予夺,一视赂之厚薄。以至希宠干进之徒,妄自贬损。称号不伦,廉耻扫地,有臣所不忍言者。陛下天纵圣神,乾纲独运,自以予夺由宸断,题覆在诸司,阁臣拟旨取裁而已。诸司奏稿,并承命于嵩,陛下安得知之?今言诛,而嵩得播恶者,言刚暴而疏浅,恶易见,嵩柔佞而机深,恶难知也。嵩窥伺逢迎之巧,似乎忠勤,谄谀侧媚之态,似乎恭顺。引植私人,布列要地,伺诸臣之动静,而先发以制之,故败露者少。厚赂左右亲信之人,凡陛下动静意向,无不先得,故称旨者多。或伺圣意所注,因而行之以成其私;或乘事机所会,从而鼓之以肆其毒。使陛下思之,则其端本发于朝廷;使天下指之,则其事不由于政府。幸而洞察于圣心,则诸司代嵩受其罚;不幸而遂传于后世,则陛下代嵩受其諐。陛下岂诚以嵩为贤邪?自嵩辅政以来,惟恩怨是酬,惟货贿是敛。群臣惮阴中之祸,而忠言不敢直陈;四方习贪墨之风,而闾阎日以愁困。顷自顷自庚戌之后,外寇陆梁。陛下尝募天下之武勇以足兵,竭天下之财力以给饷,搜天下之遗逸以任将,行不次之赏,施莫测之威,以风示内外矣。而封疆之臣卒未有为陛下宽宵旰忧者。盖缘权臣行私,将吏风靡,以掊克为务,以营竞为能。致朝廷之上,用者不贤,贤者不用;赏不当功,罚不当罪。陛下欲致太平,则群臣不足承德于左右;欲遏戎寇,则将士不足御侮于边疆。财用已竭,而外患未见底宁;民困已极,而内变又虞将作。陛下躬秉至圣,忧勤万几,三十二年于兹矣,而天下之势其危如此,非嵩之奸邪,何以致之?臣愿陛下观上天垂象,察祖宗立法之微,念权柄之不可使移,思纪纲之不可使乱,立斥罢嵩,以应天变,则朝廷清明,法纪振饬。寇戎虽横,臣知其不足平矣。”

    说实在的,赵锦虽然将日食天象作为印子,略微有点瑕疵,但是整篇文章,写得太厉害了,文采卓然。不光文章好,对于时弊也是一针见血。可惜,文中固然是想参劾严嵩,不过从内容一看,嘉靖的责任也不小啊。

    这嘉靖能干么?“帝震怒,手批其上,谓锦欺天谤君,遣使逮治,复慰谕嵩备至。”呵呵,文章写的越好,但是起的效果愈糟。那么严嵩的所作所为,倒可以理解了。严嵩也是人,要想在朝廷上生存,就得要按照皇帝的指示精神来。赵锦的这篇参劾严嵩的奏章,却是能够说明太多的问题了。

    就连明史也对赵锦赞叹有加,“锦始终厉清操,笃信王守仁学,而教人则以躬行为本。守仁从祀孔庙,锦有力焉。始忤严嵩,得重祸。及之官贵州,道嵩里,见嵩葬路旁,恻然悯之,属有司护视。后忤居正罢官,居正被籍,复为营救。人以是称锦长者。”

    凯撒以为,赵锦对当时的朝廷评价是客观公正的,嘉靖朝那个时候的确就是老赵写的那样。不过,这个责任是应该由嘉靖和严嵩共同承担才对。如果非要定严嵩是个奸臣的话,那么嘉靖就不应该也不可能是个好皇帝。况且明史也说了,老赵后来到贵州赴任,路上经过严嵩的坟墓,看见就草草葬在道旁,不由得心生恻隐怜惜,并嘱咐当地官员要派人维护严嵩的墓穴。这是什么意思?看来老赵是刻意看严嵩之墓的,是认为严嵩死后受到的待遇过于严厉了,是不够公正的!恰恰说明,老赵认为,严嵩虽然恶,但罪不至此罢了。赵锦不但同情严嵩,更同情后来的张居正。

    张居正的专权程度必严嵩厉害的多,但人家的建树也多啊。

    严嵩呢,当了十五年首辅,没有甚么拿得出手的闪光点,其为恶程度虽然和其他的首辅比较起来也差不多,但是他为恶的世间太长了,积少成多。大家就认为量变引发质变了,其实严嵩也是有所冤枉的。

    话说严嵩在自己的老家不但修了县学、筑学院,还捐建了“七桥一路”,因此在当时父老乡亲的心目中还是可以,在其返回家乡肯定是受到了一定照顾的。严嵩只能在祖坟附近找个地方住下,但即便如此,再加上光靠着吃死人坟头上的供品,恐怕严嵩也坚持不了那么长时间的,毕竟八十五岁的人了。唯一的解释就是,严嵩的乡亲族人对之加以了援手的。那么也在说明,在严嵩的老家,恐怕没有几个人认为其是个奸臣。

    还有就是,既然严嵩都已经八十多了,明知道人老糊涂,为什么嘉靖还又用了几年呢?大家可以多想想。

    前面提到了,严嵩的墓穴就建在路边。但这是个假的,真的墓穴被葬在严家祖坟之内了。人们为什么敢这么干?也在说明,严嵩并不能算是奸臣。

    严嵩的六个孙子均被发配远地,后基本都陆续迁回老家,在当时,生活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严嵩的一个孙子严绍庭在抗倭战争中立功而赎罪又当官了,且严绍庭的儿子严云也是明末武将,官至正一品锦衣卫都指挥使,抗清未果遂隐居家乡,然终生不肯事清。

    那么真正将严嵩定为奸臣,有据可靠的却不是在明朝。而是在1657年的清顺治帝令人作《表忠录》中,此后严嵩就成了“奸臣”。但是很大的一个原因,恐怕是因为上面说到的严嵩的重孙严云是个抗清斗士,始终不肯归顺罢了。再到了清朝乾隆年间,《明史》这么一定案,那么严嵩的直系后人才便渐渐无法忍受周围的指责,乃背井离乡奔赴他方,下落终不可考。

    仔细看了看明史,没有发现严嵩给皇帝出馊主意供其玩乐,也没看到有什么卖国误国的记载。因此,对于严嵩,因为史料有限,不能一概而论,定义为恶臣是比较客观的。说是个奸臣的话,现在看来是有些冤枉了的。到底孰是孰非,还需要有进一步确切历史上的记载,才能盖棺定论。

    历史就是历史,咱们暂时也不要想那么多了,还是下回接着胡说西游释厄传。手机用户看乱扯西游释厄传请浏览https://m.shuhaiju.com/wapbook/13663.html,更优质的用户体验。

热门新书推荐

  1. [都市小说]讨逆
  2. [其他小说]风流小卧底
  3. [玄幻小说]百炼飞升录
  4. [科幻小说]诸天从婴开始
  5. [其他小说]都市之兵王传奇
  6. [玄幻小说]全民领主:我的亡灵会裂变
  7. [其他小说]山海提灯
  8. [修真小说]修炼9999级了老祖才100级
  9. [其他小说]穿书之boss都是我小弟
  10. [玄幻小说]鸿蒙霸体诀
  11. [穿越小说]三国模拟器:这个马谡太稳健了
  12. [其他小说]开局自废神级号
  13. [穿越小说]悍卒斩天
  14. [其他小说]适者生存
  15. [都市小说]我在直播间窥探天机
  16. [其他小说]超级VIP系统
  17. [修真小说]从笑傲江湖开始横推武道
  18. [玄幻小说]我用阵法补天地
  19. [穿越小说]大明烟火
  20. [玄幻小说]极道武学修改器
  21. [玄幻小说]混沌剑帝
  22. [穿越小说]说好的文弱谋士,你一人战三英?
  23. [科幻小说]帝国从第四天灾开始
  24. [玄幻小说]九天斩神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