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姑苏十分安静,这里桥多、河多,河边杨柳垂丝,清风徐来,丝丝柳条随风飘动,煞是好看。水上的风吹到卫玠身上,他顿时便觉着凉爽了许多。
在这夏日的酷暑里,他总是醒的都很早,便按照过去的习惯出来晨练。
他脚边的河名唤相国河,传说只要住在这河边,便会生出要做相国的儿子。这传说十分灵验,河岸两边确实出过许多位相国,故而这河边的房产便靠着这相国河变得价值不菲。
只是传说是当不得真的,至于为什么会出那么多的学士,原因恐怕还是因为住在这河边的人家本就是高门大姓。
卫府便是这河边的一家,卫玠沿着这河岸便能走回家中。
这个时候,卫府的人大多还在睡着,卫玠默不作声的换了身衣服又出了门。
不多时,他便到了茶铺。
这个时候,杨五已经升起了炉火,正在熬制凉茶。
这熬凉茶的手艺是杨五跟乡里的老人学的,卫玠想帮忙也帮不上,他便拿起麻布去擦拭着木桌。
太阳徐徐升起,今儿又是一个艳阳天,赶着早集的人们涌了进来,观前街又开始了一天的热闹。
下午,卫玠正忙着的时候,茶铺边来了一辆驴车,赶车的是一个上了年纪的庄户汉,他的边上坐着个妇人,车上还有一个小娘,这是一家人。。
之后,他就默默的动着筷子,不再言语。
吃过饭后,卫玠找了张白纸,写了几个字。
将这白纸叠好,他就交给了绿竹,口中说道:“绿竹,你寻个机会将这纸交给崔家娘子。”
绿竹小心的收了起来,随口问了一句:“三郎,这上面写的什么?”
“没什么,你交给她就行了。”
卫玠只谈谈了说了这一句,就没再多说什么了。
时光似流水,日子一天一天过去,天气越发的热了,街面上的生意淡了许多。这段时间,姑苏的粮价节节攀升,城里也突然多了许多衣衫褴褛的灾民,这些人都从江北逃荒而来的。
卫玠的生活一如既往,只是他发觉杨五叔最近有些心不在焉,似乎给什么事情困扰着。
他虽瞧了出来,可不好多问。
几天后的一个上午,铺子里来了一群人。
这些人都是短打扮,手中都拿着棒子,像是码头做工的苦力。
苏州水多,这样的人卫玠见多了,他像平常一样上去伺候着。
突然,坐着的这群人中有一人开了口:“小伙计,让杨五过来。”
卫玠闻言望了过去,见是个身材魁梧的汉子,他也没多想,便返了回去。
“五叔,那有人找你。”卫玠说着,指向了那坐着的汉子。
杨五叔抬头望去,便看见那坐着汉子也正望着他。
接着,他便停了手中的活计,说道:“卫玠,你留下来看着火,我过去看看。”
“哎。”卫玠答应了一声,留在了这里。
杨五叔独自一人走了过去,他环视了一下坐着这群人,然后对着那汉子,开口道:“奎子,你怎么来了?”
这汉子名唤刘奎,是杨五叔的乡里人,俗话说最亲不过家乡人,可今天杨五叔的这个家乡人,却是来找他麻烦的。
“杨五,让你三哥出来。”
刘奎说完,冷冷的看向杨五,而杨五叔却陪着笑脸:“奎子,你要找我三哥,怎么找到这儿了,他在乡里阿。”
“杨五,咱们明人不说暗话,你三哥几天前就带着人跑了。他就你这么一个兄弟,不来找你,他还会去哪?”刘奎说着,将那棒子拿在了手里,“你只要把他叫出来,今儿我就不为难你,要不然,我这几个弟兄可就不客气了。”
说完,刘魁就将那木棍放在了桌上。
“别别别,奎子,我三哥真不在这,要不这点钱你拿去,请弟兄们喝喝酒。”杨五叔说着,将腰间的钱袋解了下来,放在了刘奎的面前。
任何时代,恶人似乎都是一副模样,而像杨五叔这样的老实人只能花钱消灾。
可如今,这灾并非轻易就可化解的。
那刘奎拿起桌上的钱袋,垫了垫,笑道:“看来,你是敬酒不吃,要吃罚酒阿。”
说完,他脸上的笑意就没了,接着人拍案而起,手中那棒就砸了下来。
顿时,碗碎了,桌裂了,那些食客也化作鸟兽散,奔逃而出。
卫玠见出了事忙跑了过来,他想上前制止,可给杨五叔拦住了:“卫玠,别过去。”
杨五叔话里透着无奈,这铺子可谓是他的心血,而他如今又无能为力。
卫玠看到对方如此多的人,也知不能力敌。他琢磨了一下,说道:“五叔,咱们快找公门里的人来吧。”
那叫刘奎的汉子听到卫玠这话,冷笑了两声,口中言道:“还想找公门里的人,小子,我看你是活的不耐烦了。”说完,他举起手中的棒子,就朝卫玠打了过来。
说时迟那时快。卫玠见那棒子砸来,想躲开,可却没躲过去,头上正中了一棒,他立时就眼前一黑,随即就昏厥过去。手机用户看庶子谋国请浏览https://m.shuhaiju.com/wapbook/11167.html,更优质的用户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