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海居 > 其他小说 > 推背图之大唐帝国 > 第25章 唐太宗大封诸侯
    贞观元年(公元627年)五月初六,长安太极殿早朝,袁天纲也站立在朝堂之上。
    这时李世民环顾大殿上群臣,又有所思地说道:“朕近日遍读《史记》,殷鉴周朝分封子弟做诸侯,周朝存在八百年;秦朝不分封子弟做诸侯,秦朝存在仅二世就亡了;汉朝吕后欲倾危社稷,终因汉高祖刘邦分封子弟做诸侯而安然无恙。朕数日思索再三,决定分封唐朝宗室及功臣,”
    李世民金口一开,群臣都大愕,都小声交头接耳议论纷纷。李世民看到下面情景,于是一拍御座,命令传旨太监宣读诏书: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命荆王李元景世袭荆州都督、汉王李元昌世袭梁州都督、徐王李元礼世袭徐州都督、韩王李元嘉世袭潞州都督等二十一王世袭都督,都令子孙世袭,无重大违纪,不得罢免。
    命孙无忌世袭赵州刺史、房玄龄世袭宋州刺史、杜如晦世袭密州刺史、李靖世袭濮州刺史、高士廉世袭申州刺史、侯君集世袭陈州刺史、李道宗世袭鄂州刺史、尉迟恭世袭宣州刺史、李积世袭蕲州刺史、程咬金世袭普州刺史、张亮世袭澧州刺史等十四人世袭刺史,也令他们的子孙世袭,无重大违纪,不得罢免。”
    诏命一下,监察御史马周马上出列上奏:
    “百姓所治理安定的原因,只在刺史、县令身上,假若选择任用刺史、县令得人,则陛下可不必操心劳碌。如今朝廷只重视京官选拔,而轻视州县官吏的任选,刺史大多任用宗室及功臣,若不称职,百姓则不能安定,大唐江山社稷则不能长治久安。”
    李世民听罢马周的奏言,眉头紧皱,略有所思,便用目光扫视一下殿上群臣,当扫到群臣前列的长孙无忌时,就问道:“长孙爱卿有何想法,也说说看。”
    右仆射长孙无忌刚听闻诏命,脑子里马上快速思考:“如果去自己的封国当刺史,虽然让子孙能够世袭,但是弊病在于远离朝廷权利核心,这跟被送到外地流放有什么区别?”
    听到李世民问询到自己,长孙无忌于是出列,大声回答:“臣蒙受皇恩以来,一直是如履薄冰。遥想周朝分封子弟做诸侯,是由于朝廷力量无法控制边远地区,因而分封子弟做诸侯来拱卫。汉朝后来罢除封侯设置郡守,是摈弃从前的弊病,深合事宜。如今因为臣等的缘故分封诸侯,恐怕紊乱了朝纲。而且如果我们后世出现了不肖子孙,或者冒犯朝廷的法律,就会造成家族被剿杀灭绝的灾祸,这更是令人哀痛。宁愿圣上收回诏命。”
    李世民听完长孙无忌的奏言,心想:“朕本来是想与宗室功臣一起共享荣华富贵,连长孙无忌这样的功臣都不领情,实在是可恼。”
    于是圣上沉吟一会儿,说道:“既然大家莫衷一是,容朕再考虑一下,退朝吧。”于是起身而去。
    群臣们于是都纷纷一路议论纷纷,起身离殿而去。
    长孙无忌前脚回到赵国公府,后脚就有一帮子当年秦王府邸的老兄弟尉迟恭、侯君集、张亮、段志玄等跑来,嚷嚷着找他商量对策。
    尉迟恭最先大声说道:“圣上这次是怎么回事?天下太平了,我们在朝堂上当官好好的,怎么会把我外放,这跟犯错迁徙有何区别?”
    其他老兄弟也都跟着附和。长孙无忌沉思片刻,说道:“既然大家都不愿意离开长安、离开圣上,那我们还是私下进宫找找圣上沟通此事,让圣上撤回诏命。”
    这帮老兄弟们都说好!
    长孙无忌问道:“那我们派谁进宫找圣上说说?”话音落后大家都默不作声。
    长孙无忌只好摇摇头,说道:“你们都不愿意去见圣上,那只好我自己想想办法了。你们先回去吧,等我的消息。”
    这帮老兄弟才纷纷给长孙无忌行礼后,纷纷离府而去。
    等老兄弟们走后,长孙无忌便进宫面圣。
    李世民早朝下后,回鸣凤宫用罢午膳正在休息,这时公公来报:“长孙无忌觐见。”
    李世民心想到:“长孙无忌进宫,肯定是来谈朝堂上刚颁布诏命的事。”于是同意觐见。
    一会长孙无忌进鸣凤宫,便问:“圣上肯定明白我这次进宫的目的吧。”圣上点头称是。
    长孙无忌直接说道:“功臣们披荆斩棘事奉圣上,如今海内安宁统一,为什么把功臣们抛弃到外地去,这与迁徙有什么不同!”
    李世民解释说:“裂土分封功臣,是想要功臣的后代子孙,辅佐朕的子孙,共同长久地相传下去,而功臣们不理解却发言埋怨,让朕感到非常遗憾。”
    长孙无忌看到李世民对他的谏言挺恼火的,不敢再继续说下去,于是就辞别而去。
    李世民本来以为给宗室及功臣分封做诸侯是一件大好事,结果搞夹生了,心情非常烦躁,于是就命令身边公公:“去请袁天纲进宫陪朕谈论谈论易学。”
    公公答道:“诺!”于是领命而去。
    过了一段时间,袁天纲进宫。
    李世民一看到袁天纲,紧缩得眉头才舒展开,说道:“袁爱卿,近来看了哪些什么书籍,给朕说来听听?”
    袁天纲赶紧回答:“最近在看《史记》。”
    李世民舒了一口气:“噫,看《史记》有何心得?”
    袁天纲答道:“汉高祖刘邦坐天下后,遍分封宗室子弟及功臣做诸侯,寄希望是拱卫朝廷。结果没几年,韩信、英布、卢绾等功臣诸侯都纷纷造反了,汉高祖还因平定叛乱时中箭得病而亡。在汉高祖逝后四十一年后,宗室诸侯也发动了七国之乱,汉高祖刘邦的孙子汉景帝用了三年时间才平定叛乱。”
    “噫!”李世民听罢突然恍然大悟!原来袁天纲这小子非常聪明,用史记以古讽今,劝谏今日朕所下的分封宗室及功臣的诏书。
    “袁爱卿,汉代的宗室及功臣既然做了诸侯,为何要冒着辜负皇恩及杀头的风险造反?”李世民接着问道。
    “因为这些宗室及功臣一旦做了诸侯,掌握了封国内的土地、行政、财税、军队等资源,成了一方藩镇,就有了跟朝廷叫板的实力。朝廷为了维护中央集权,就必须想尽办法抑制这些藩镇的权力。而这些藩镇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就会拼命的造朝廷的反。中央和藩镇就是一个无法解决的死局。”袁天纲继续说道。
    “藩镇?难道本朝也会出现藩镇现象?”  李世民疑惑问道。
    袁天纲一听圣上这么说,就想到118年后,李世民的重孙唐玄宗李隆基时期发生了安史之乱,虽然后来平定了叛乱,但地方就形成了藩镇,直至唐朝灭亡。如果圣上现在实行分封制,唐代就会提前一百年出现藩镇。
    “袁爱卿”李世民催问道。
    袁天纲马上收回一下思绪。暗道:“我是穿越到唐代的未来人,虽然我非常清楚唐代发生的历史,但不好明白告诉李世民,只有利用易学给圣上打哑谜暗喻好些。”
    于是,袁天纲就斩钉截铁地说道:“恕臣无罪。臣认为如果圣上今日下诏分封宗室及功臣,本朝藩镇现象就会立竿见影。”
    “那有何方法杜绝宗室及功臣造反?”  李世民继续问。
    “可以借鉴汉武帝时期实行推恩令。”袁天纲答道。
    “对呀,朕怎么没想到推恩令?推恩令是汉武帝时期的千古第一阳谋!推恩令是用温水煮青蛙的方式替代削藩令,完美地解决诸侯尾大不掉问题。”
    李世民一边点点头说,一边思索着:“袁天纲这小子不光会相面、堪舆之术,还精通帝王术。看来朕过去小看了他。”于是,大封功臣的诏命暂缓颁布。手机用户看推背图之大唐帝国请浏览https://m.shuhaiju.com/wapbook/109589.html,更优质的用户体验。

热门新书推荐

  1. [都市小说]重生之奶爸的悠闲生活
  2. [都市小说]我在直播间窥探天机
  3. [科幻小说]天命神算
  4. [修真小说]从笑傲江湖开始横推武道
  5. [玄幻小说]武道丹帝
  6. [玄幻小说]别人练级我修仙,苟到大乘再出山
  7. [玄幻小说]霸天龙帝
  8. [其他小说]倚天之屠尽群雄
  9. [玄幻小说]荒古武神
  10. [玄幻小说]吞噬古帝
  11. [都市小说]都市医道龙神
  12. [穿越小说]说好的文弱谋士,你一人战三英?
  13. [玄幻小说]天道天骄
  14. [玄幻小说]太古神尊
  15. [玄幻小说]九龙归一诀
  16. [都市小说]我有一座随身农场
  17. [玄幻小说]凌天剑帝
  18. [穿越小说]骗了康熙
  19. [科幻小说]独步成仙
  20. [玄幻小说]诡异入侵
  21. [玄幻小说]这个体质便宜卖
  22. [玄幻小说]万界武尊
  23. [玄幻小说]九星霸体诀
  24. [玄幻小说]武映三千道